法曲
法曲之名始见于东晋《法显传》,源于晋代法樂。隋朝以後宫廷燕樂中均以法曲為主。唐代法曲大盛[1],陳暘《樂書》記載:“法曲興于唐,其聲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鐃、鈸、鐘、磬之音,獻仙音其一也。”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大曲》中的法曲,其他可考的法曲還有《王昭君》、《思归乐东》、《倾杯乐》、《破阵乐》、《圣明乐》、《五更转》、《火凤》、《春莺啭》、《雨霖铃》、《荔枝香》等二十多種。宋代以後法曲與法乐成為相同的名詞,但本質上仍有不同之處。
法曲又名,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隋朝以後称为法曲。
注釋
-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三)曰:“帝(高宗)晓音律,晨坐闻莺声,命乐工白明达写为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