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

,又名兗水,据传发源于中国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1],东经温县武陟县南入黄河,济源也因此而得名。济水在古时东流经山东入渤海,与江水(长江)、河水(黄河)、淮水(淮河)并称华夏“四渎”[2]。济渎庙是“四渎”唯一保存下来的渎庙,创建于公元582年,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均有扩建,明朝扩建至400余间,占地面积达33万平方余米,现仅存建筑72间,占地面积10万餘平方米。[3]

历史

济水曾是大禹治水疏导的九川之一,发源于今济源西王屋山,原本是一条水量丰沛的大河流[4]清朝咸丰黄河大改道后(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到山东,夺大清河(即济水)河道入海,形成今黄河河道,济水遂不复存在,如今的黄河下游是当年的济水古道。现今的济源市济南市济宁市济阳县等地名都源于济水,济南趵突泉黑虎泉皆是济水所成[4]

《尚書·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这是河北部分;下文的“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是河南部分。《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曰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河南部分本是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济水入河口隔河相对,古人把它视为济水的下游。《水经注·济水》云:“济水于衡雍出黄河(今原阳县西境西卷城、西晋卷县、春秋衡雍、战国垣雍),分河东南流,……东经西广武城北,……又东经东广武城北,……又东经敖山北,……又东合荥渎,渎首受河水。……荥水又东南流,注于济。”可见,南济水之源是荥泽。它在河南岸荥泽形成湖泊,而后穿过今菏泽市流入渤海。 自汉以后,境内济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仪封县界流入曹县北三十里,又东北经定陶县南谓之南济;二是自隶东明县流入,经菏泽县南谓之北济,二水在巨野合流入巨野泽,经郓城县南,又东北入东平州界。北济即沮水。

《水经注》:“济水分河东南流,……合荥渎……,经荥泽北,……又东过阳武县南……,又东北流,南济也。……,济水又东经封丘县南,又东经大梁城北,经仓垣城,又东,经小黄县之故城北,县有黄亭近济,黄水出焉(古荥川至此与济水分流)。济水又东,经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又云:“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东经戎城北……,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济水又东北,经冤朐县故城南……。济水又东,经秦相魏冉冢南……济水又东北,经定陶恭王陵南……,坟南,魏(济阴)郡治也,世谓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也,……。济水又东北,经定陶县故城南,侧城东注”。“南济也,又东北,右合菏水……。济水自此东北流,出菏泽”。《水经》:济水又东过定陶县南,又屈从县东北流,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南为菏水,北为济渎,经乘氏县,与济渠(北济)、濮渠合(于钜野泽)。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北征,曾利用济水作军运,会晋平公于黄池(在今天河南封丘西南)。晋代郭璞在《山海经》的注释中说:“今济水自荥阳卷县东经陈留至济阴(治所在今定陶城西南20里处)北,东北至东平北,经济南,至乐安博昌县入海”。东晋桓温北伐,在金乡、鉅野开渠通济入河;南北朝时刘宋行军,亦自桓温渠入济。但到刘宋元嘉七年(430年)北伐循此水路行军时已是淤塞严重。至清末黃河改道北流後,濟水下游遂完全消失。[4]

参考文献

  1.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2505–.
  2.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第一版)
  3. . 《风景名胜》杂志社. 1991: 24–.
  4. 连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25日: 70–.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濟水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