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元帥 (蘇聯)
軍銜歷史
蘇聯海軍在1940年始設海軍元帥軍銜,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議設置。按照當時的決定,此級軍銜相當於陸軍的大將。直至1944年尼古拉·库兹涅佐夫和伊萬·伊薩科夫獲晉升為海軍元帥之前,此軍銜一直懸空。在以上兩位蘇聯海軍將領獲授予海軍元帥軍銜時,他們所配戴的肩章為波狀底板,上綴四枚海軍將星。
1945年5月25日,海軍元帥的等級被提升至與蘇聯元帥相等。獲頒此軍銜者可配戴一枚與蘇聯元帥一樣的「元帥星」證章(紅色綬帶)。因此,直至1962年,蘇聯海軍並沒有地位處於陸空軍的蘇聯元帥和上將之間,與大將、軍兵種主帥及軍兵種元帥相等的軍銜。
在1955年3月,由於蘇聯海軍元帥軍銜的增設,海軍元帥軍銜被上述的軍銜所代替。原先的兩位海軍元帥-库兹涅佐夫和伊萨科夫的軍銜皆改為蘇聯海軍元帥。
1962年起,海軍元帥軍銜被重新設立,但其地位則被降至1945年前的水平,即在蘇聯元帥和蘇聯海軍元帥之下,相等於大將、各軍兵種的軍兵種主帥及軍兵種元帥,高於上將。這時,此軍銜的肩章為波狀底板,上綴一枚海軍元帥星。獲授予此級軍銜的海軍將領可配戴與大將、軍兵種主帥及軍兵種元帥一樣的「元帥星」證章,但採用碧綠色以作區別。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重新修定軍銜系統。此軍銜由俄羅斯海軍的最高軍銜海軍元帥所繼承,相當於北約OF-9級軍銜。此軍銜之上的蘇聯海軍元帥(OF-10)海軍軍銜則被取消,只設置繼承自蘇聯元帥的俄羅斯聯邦元帥軍銜。[1]
軍銜順序(1962年起) | ||
---|---|---|
高於: 海軍上將 ( aдмирал) |
海軍元帥 ( aдмирал флота) |
低於: 蘇聯海軍元帥 (адмирал флота Cоветского Cоюза) |
海軍元帥列表
1944年晉升
照片 | 姓名 | 生卒年 | 晉升日期 | 備註 | |
---|---|---|---|---|---|
1 | 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库兹涅佐夫 | 1904年-1974年 | 1944年5月31日 | 1947年被將為海軍少将,1955年3月3日晉升為蘇聯海軍元帥,1956年被降为海軍中将,1988年恢复元帅军衔(追授)。[2] | |
2 |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伊萨科夫 | 1894年-1967年 | 1944年5月31日 | 1955年3月3日改為蘇聯海軍元帥。[3][4] |
1962年重設此軍銜後晉升
照片 | 姓名 | 生卒年 | 晉升日期 | 備註 | |
---|---|---|---|---|---|
1 | 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戈尔什科夫 | 1910年-1988年 | 1962年4月28日 | 1967年10月28日晉升為蘇聯海軍元帥。[5] | |
2 | 弗拉基米爾·阿法納西耶維奇·卡萨托诺夫 | 1910年-1989年 | 1965年7月18日 | ||
3 | 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維奇·謝爾蓋耶夫 | 1909年-1999年 | 1970年4月30日 | ||
4 |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洛博夫 | 1913年-1977年 | 1970年7月28日 | ||
5 | 格奧爾基·米哈伊洛維奇·叶戈罗夫 | 1918年-2008年 | 1973年11月5日 | ||
6 | 尼古拉·伊万諾維奇·斯米尔诺夫 | 1917年-1992年 | 1973年11月5日 | ||
7 | 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切尔纳温 | 1928年- | 1983年11月4日 | ||
8 |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索罗金 | 1922年-2020年 | 1988年2月16日 | ||
9 | 伊万·馬特維耶維奇·卡皮塔涅茨 | 1928年-2018年 | 1989年11月4日 | ||
10 | 康斯坦丁·瓦连季诺维奇·马卡罗夫 | 1931年-2001年 | 1989年11月4日 |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Artikel Artikel 46 des „Gesetzes über Militärdienst und Wehrpflicht in der Russischen Flotte“ … über die Gleichstellung „Flottenadmiral“ und „Armeegeneral“ als dem Marschall der Russischen Föderation nachgeordnete Ränge. (德文)
- . 蘇聯主義網. [2015-08-31].
- . 蘇聯主義網. [2015-08-31].
- (亞美尼亞文) Baghdasaryan A. and Ashot H. Harutyunyan. «Իսակով, Հովհաննես Սթեփանի» (Isakov, Hovhanness Stepani). Armenian Soviet Encyclopedia. vol. iv. Yerevan: Arme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78, pp. 389–390.
- . 蘇聯主義網. [2015-08-3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