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歌
清华大学校歌在清華建立初期制定。第一首校歌词曲皆由1913年始在清华任教的美籍音乐教师凯瑟琳∙西里小姐(Miss Katharine E. Seelye)所作,词为英文,题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1923年前后,开始出现重视中国文化的呼声,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徵集中文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注 1]谱曲[1]。
建校初期
1913年秋,清华学校聘请了新的美籍音乐教师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所作[2][3],Seelye为清华学校撰写了英文校歌,歌词刊登在1914年的清華年刊[4]。词曲刊登在1916年的清華年刊[5]。1917年通过征文,将其译为中文,刊登在1917年6月的《清华周刊·增刊》上[6][7]。“Tsing Hua College Song”的歌曲词谱,內容符合清華幹練、團結的作風,完全的美式风格[8]。
類似的,同时期還产生了英文歌《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清華優勝歌》),采用 Amherst Fight Song 的旋律,深受學生欢迎,在校队比赛时齐唱[7]。后出现《清华爱国歌》、《清华进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歌颂清华歌曲。[9]
英文校歌[10] | 中文譯文 |
---|---|
O come and join our hearty song,
In contests all of every sort, Chorus |
(一) 同學少年肝膽相親,薈萃一堂豪爽; 我歌于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時無兩。 噫,清華!嘻,清華!吾校巋巍。 噫,清華!嘻,清華!吾校巋巍。 |
清华优胜歌
建校初期,产生拉拉队歌“清华优胜歌”(Tsinghua Fight Song)[11],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原本为1914年8月《清华年刊》上刊载的《Tsing Hua Song》[12],没有明确表明作者,采用“Amherst Fight Song”乐谱,歌词亦相近:[6][13]
Tsing Hua Fight Song | 当时中文译文 |
---|---|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Tsing Hua must win. 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You do your best, boys, we'll do the rest, 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 Rah, Rah, Rah! |
歡呼我清華, 清華必勝。 再接再勵兮, 無退有進。 君盡全力兮, 予圖未竟功, 同心同力爭雄,攻,攻,攻! |
现行校歌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校歌,1921年11月25日,在《清華周刊》227期有徵求新校歌的啟事:
茲接校長處送來啟事一則,特為披露於下[8]:徵求國文校歌
查本校校歌只有英文,而無國文,現在徵求國文校歌。校中教職員暨學生,不乏精於詩歌之士,或就原有英文校歌,譯為國文校歌,或用國文,另作校歌,均所歡迎,如有佳稿請交校長處,以便擇優採用為荷。
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谱曲,趙元任編合唱。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于1924年3月18日全体练习试唱,3月20日在大礼堂正式合唱,刊载于1924年3月27日《清华周刊》。为帮助学生理解,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贺麟先生言之:“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16][17] 此后英文校歌由中文校歌取而代之,目前在学校内认同率很高[注 2][18]。
<big>清華大學校歌</big>
汪鸞翔詞 張麗珍曲
(一)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ref group="校歌">北京清华、新竹清华官网和大多数地方常写为“巍然中央”,原稿应为“岿然中央”。</ref>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二)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肴核仁義,聞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ref group="校歌">“服膺守善心无违”有被误做“服膺守善心无为”。</ref>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三)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ref group="校歌">“器识为先”有被误做“器识其先”。</ref>
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ref group="校歌">“孰绍介是”有被误做“孰介绍是”。</ref>
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ref group="校歌">“赫赫吾校名无穷”有被误做“无穹”。</ref>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換曲風波
1928年,羅家倫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曾打算更換清華校歌,因認為其「無理想、無意義、文字亦多不通」[19]。根據吳宓的日記,在1930年1月6日時,有這麼一條紀載:「晨十時,羅校長招宓至辦公室,以所作《校歌》相示。」[20]
1930年5月4日,国立清华大学19周年校庆游艺晚会上,校长罗家伦宣布制作新歌,杨振声、吴宓修正,赵元任谱曲。並請練習者登台一唱,得到掌聲一片。但半个月后罗家伦被部分学生驱赶而辞职,新校歌不了了之。[6]
抗戰期間,清華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联合大学,為此需要新的校歌。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为联大校歌,作词者為联大中文系教授罗庸,作曲者為由清华研究院毕业生张清常。[6]
校歌释义
因為校歌為文言文,其中的典故、涵義對旭多人來說難以一看即知,如贺麟先生所言,当时有些同学「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因此,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同年,贺麟先生也在《清华周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书后》,對「器識為先,文艺其从」的涵义作了论述[21]。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講述清華的地理位置,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清華位在其間。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之句,汪鸾翔解释说:「今世最亟需之学术,尤莫亟于融合 东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东西文化为所含之元素」。「中西会通」是清华学派的重要主张[22]。
「大同」二字,見於《禮運》,乃國界化除,人人平等,世界極樂之象。此境雖非一蹴可及,然人道須以此為歸依。「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周易·乾卦》,亦本校校訓也。「春風化雨」用孔孟教學故事,吾校師生時時念此,則衝突可少,愛情自深矣。
注释
- 因何林一夫人不是清華正式教職員,因此其姓名在不同來源中有不同說法,後經張家家屬更正,確認譜曲者姓名正確寫法為「張麗珍」。在中文校歌诞生后,中英文两首校歌常常在很多场合先后演唱。
- 据2008年一份校园随机样本调查,16人全部都知道清华校歌,15人会唱,大多数人从开学军训或一二·九合唱学得。
参见
参考文献
-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7-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中文(台灣)).
- 汪端伟. .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18-09-04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中文(中国大陆)).
- 苏云峰. . Zhong yang yan jiu yuan jin dai shi yan jiu suo. 2008-05-19: 143 [2019-09-15]. ISBN 95767145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9) (中文).
-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 . 北京: 普林斯頓大學. 1914: 40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英语).
- 孟凡茂. . 清華校友總會.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10-08-27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中文).
-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中文).
- 小屈 付琳 王鵬飛 李澤翰. . 清华研讀間. 2017-09-05 [201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2) (中文(中国大陆)).
- 黄延复.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9 [2016-11-26]. ISBN 978-730-21155-4-0 (中文).
- 陈新宇. .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2014-10-16 [201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2) (中文(中国大陆)).
- 陳惠發. . Global Publishing. 2009-11-01: 366 [2020-04-06]. ISBN 9813205563 (中文(中国大陆)).
-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 . 北京: 普林斯頓大學. 1914: 50 [2020-04-06] (英语).
- CHEER FOR OLD AMHERST
-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中文).
- 国立清华大学. . [2016-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 毛利丹. . 河南大学 (河南). 2010 [2016-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 田芊. .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10-08-27 [2010-11-01] (中文).
- 魏晓凡. . (碩士论文).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 2009 [2017-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中文(中国大陆)).
- . 近代中國雜誌社. 1999 [2017-11-03] (中文(台灣)).
- 吴宓. . 北京: 新知三联书店. 1998: 5 [2017-11-03]. ISBN 9787108009371 (中文(中国大陆)).
- . 清華校友總會. 2016-03-03 [2017-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9) (中文(中国大陆)).
- 徐葆耕. . 清華大學新聞網. 2001-04-09 [2017-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2)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