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城墙

潍县城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潍坊市。潍县城墙主要由老城(西城)、东关(东城)两部分组成,西城城墙始建于隋代,现存200米,为潍坊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关城墙现存650米,于2013年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潍县东关城墙
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李家街社区、工福街社区
坐标36.7083°N 119.106372°E / 36.7083; 119.106372
分类古建筑
时代明、清
编号4-320-3-056
登录2013年10月10日[1]
潍县城墙
潍坊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潍城区城关街道十笏园社区、城隍庙社区
坐标36.717200°N 119.097261°E / 36.717200; 119.097261
分类古建筑
登录2012年12月31日

历史

潍县城墙最早创建于汉代[2],当时的城池被称作平寿城,汉代的平寿城位于今潍城区西关街道西北部,曹魏时的平寿城可能在今潍城区望留街道西南部[3]:140

隋代于白浪河以西,擂鼓山以北建新城,被称为北海城,北海城即今天的潍县西城,唐武德二年,置潍州,州治始迁至该处。明朝成化年间,在老城以东修建八阁,即后来的东关。1512年,潍县县城进行了大规模重修。1639年,清军攻克济南,时任潍县知县邢国玺为防御清军进攻,将潍县城墙改建为石城[4][5]。1748年,潍县知县郑燮再修城墙[6][7]。1861年,为了防御捻军,兵部郎中郭简之在东关八阁之外修东关城墙,五年后建成[8][9][10][11]

1916年5月25日护国运动期间,反袁军占领潍县县城。1948年,潍县战役在此爆发,潍县城墙及附属建筑在此期间损毁严重。1949年后,潍县城墙逐渐被扒毁。1949年初,潍坊特别市政府将西城西门瓮城、南门瓮城拆除。1951年,西城迎恩门被拆除。1953年,潍坊市政府动工将潍县城墙大部分拆除[12][6]

1980年,潍县东关城墙公布为潍坊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989年,潍县东关城墙被重新修整,并重建了两座城楼[10]。2012年,潍县城墙列入潍坊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潍县东关城墙列入第四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14]

形制及现状

潍县城墙分东、西两城,西城为老城,东城又称东关。东、西两城隔白浪河相对,两城之间原有五座桥相连[15]。据记载汉代的平寿城为土城,城墙有四个城门,城门上有谯楼,城墙四角设有角楼。隋初修建的北海城即为今天的西城,亦为土城,明末,西城外壁改用石块。西城有四处城门,北门为望海门、南门为安定门、西门为迎思门、东门为朝阳门,城门外设有瓮城。城墙上有正楼5座、角楼两座,城墙周长约8里,墙面很陡,仅有四个城门和四个角楼有阶梯通往城墙顶端。老城东面为白浪河,南、北、西三面有护城河,护城河两岸有护堤[16][6]

潍县西城古城墙上原有众多庙宇,东门瓮城有三司庙、东北角有真武庙、北城墙上有孔相祠、论古堂等。北城墙中央的敌台上设有青阳楼,“潍阳十景”之一“青阳晴眺”即在此。该楼相传是一座冤楼,民间有冤情可登楼伸冤[17]。民国时期,潍县城墙的东门上建起了一座钟楼,钟楼上的钟表系瑞士生产的,该钟楼在当时为潍县最高的建筑,1949年钟楼在潍县战役中被炸毁,1954年钟楼最终拆除。[6]

东关城墙位于老城以东。其城墙周长约10里,面积比西城略小,为土筑,墙内为黄土,外壁以三合土铸造,城墙顶端有砖石制的垛口。东关城墙共有七个门,东、南、北三面各有一个城门,分别为升曦门、鸣凤门、游麟门,西侧则有四个城门,为奎文门、庆城门、通济门、耀武门[10][18][19],每个城门上都有一个炮台。城墙内有明代修建的八个阁,分别为三官、镇武、关帝、观音、凌云、绿瓦、王母、玉皇,目前仅有绿瓦阁尚存。[3]:139

由于临近白浪河,河水浸泡冲蚀使潍县城墙几次坍塌。至清代,历史上有记载的修城有23次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潍县城墙大部分被扒毁,西城仅有共长达200米的两段城墙留存,残存城墙位于潍城区城关街道的向阳路与北马道街交叉口附近[20],残存城墙为东西走向,中间被向阳路隔开;东关城墙保留下来的城墙长度约650米,原七个城门尚余正西的通济门和西南的奎文门两个。这段城墙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白浪河东岸。[18][21][22]除老城和东关外,清末时,老城西门外的西关也曾设有土围墙,这段围墙位于今潍城区西关街道,目前已拆除无存[3]:26

图集

参考资料

  1. 山东省人民政府. . sd.dzwww.com. 大众日报. 2013-11-15 [2018-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6).
  2. 张耀璧; 王诵芬. . . 乾隆二十五年. 潍土城创于汉。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阔一丈五尺。门四:东曰朝阳、西曰迎恩、南曰安定、北曰望海,各有谯楼,四隅有角楼。池阔一丈,深五尺,环绕四周。
  3. 潍城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第1版. 1991-10.
  4. . 濰坊晚報. 2010-9-19.
  5. 张耀璧; 王诵芬. . . 乾隆二十五年. 明正德七年,莱州府推官刘信重修。崇祯十二年,邑令邢國璽以石之氂之,绅民各认丈尺,不用衙役督催。听从民便,不数月而告竣。
  6. 丁永恩. . 潍坊晚报. 2014-11-17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7. 张耀璧; 王诵芬. . . 乾隆二十五年. 国朝乾隆十三年,知县鄭燮捐資倡眾大修,不假胥役,修城一千八百餘尺,垜齒城樓,表裏完整,固若金湯。
  8. 常之英; 刘祖干. . . 民国. (東關塢)清咸豐十一年創修,至同治五年竣工,費京錢二十七萬餘。
  9. 刘玉良; 程晓丽. . 潍坊晚报. 2009-09-26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10. 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01. ISBN 7-5073-0247-4.
  11.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5144-0326-8.
  12.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 . 济南: 齐鲁书社. 1993.03. ISBN 7-5333-0318-0.
  13. . 潍坊晚报. 2016-10-01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14. 赵春晖. . 潍坊晚报. 2014-09-24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15. . 临安新闻网. [2020-04-10].
  16.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史志编纂委员会. . 济南: 齐鲁书社. 1992-11. ISBN 7-5333-0300-8.
  17. 刘督宽; 陈瑞曾. . 潍坊晚报. 2012-03-04 [2020-04-10].
  18. 陈爱玲. . 潍坊学院学报. 2013, 13 (3): 12–14. doi:10.3969/j.issn.1671-4288.2013.03.004.
  19. 常之英; 刘祖干. . . 民国. 門七:西曰慶城、曰通濟、西北曰耀武、西南曰奎文、南曰鳴鳳、東曰升曦、北曰游麟。
  20. . 潍坊晚报. 2014-03-18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21. . 齐鲁晚报. 2020-04-01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22. . 齐鲁晚报. 2020-04-08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潍县城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