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空氣質量指數

澳門空氣質量指數是澳門的空氣品質指數英語:縮寫AQI)概況。

量測方式

根據24小時自動監測站資料,將當日空氣中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濃度、二氧化硫(SO2)濃度、二氧化氮(NO2)濃度、一氧化碳(CO)濃度、臭氧(O3)濃度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的測量值,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各換算出該污染物之污染副指數值,再以當日各污染副指數值之最大值者,是為該測站當日之空氣質量指數。[1] 當指數超過100時,會同時指出主要污染物。[2]

其計算時段是取昨日中午12時至當日中午12時之值,為當日空氣質量指數。而每個採樣物每日至少要有18個小時取樣才可以計算為污染副指數。如當天空氣質量指數超過100時,會同時指出當天的主要污染物。

2016年12月起,氣象局推出「空氣質量實時指數」,列出各監測站的戶外活動建議,每15分鐘更新一次。

2021年1月起,PM2.5、PM10、SO2標準由過往用世衛過渡時期目標值一,收緊至目標值二。[3]

監測網絡簡介

澳門空氣質量的自動監測網絡目前由以下幾個監測站所組成[4]

站名裝置地點地點特徵測量污染物
氹仔一般性站氣象局總站山頂、一般性環境PM10、PM2.5、SO2、O3、CO、NO/NO2/NOx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澳北電站商業、高密度住宅區PM10、PM2.5、SO2、O3、CO、NO/NO2/NOx
澳門路邊站水井斜巷路邊、商業、住宅區PM10、PM2.5、NO/NO2/NOx、CO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氹仔中央公園高密度住宅區PM10、PM2.5、SO2、O3、CO、NO/NO2/NOx
路環一般性站聯生變電站一般性環境PM10、PM2.5、SO2、O3、CO、NO/NO2/NOx
九澳路邊站九澳區路邊PM10、PM2.5、SO2、O3、CO、NO/NO2/NOx

有效數值的定義及統計方法[1]

污染物測量方法平均方法統計規定
NO2化學發光法1 小時平均
  1. 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18小時有效數據
  2. 月平均:
    每月至少有24個有效日平均值
  3.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9個有效月平均值
CO非分散紅外光吸收法8 小時平均
O3紫外光測定法
SO2紫外光螢光法日平均
PM10振盪微型天平 / β 射線法
PM2.5

分級及影響

澳門空氣污染指數分為以下6級

空氣質量指數空氣質量水平敏感人群(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或心臟病人士、孕婦、兒童及長者)建議採取的預防措施一般市民建議採取的預防措施
0 ~ 50良好可如常活動可如常活動
51 ~ 100普通應減少戶外劇烈活動可如常活動
101 ~ 200不良應盡量減少戶外劇烈活動,以及在戶外逗留的時間,特別在交通繁忙地方。應減少戶外劇烈活動,以及在戶外逗留的時間,特別在交通繁忙地方。
201 ~ 300非常不良應避免戶外活動,以及在戶外逗留,特別在交通繁忙地方。應盡量減少戶外劇烈活動,以及在戶外逗留的時間,特別在交通繁忙地方。
301 ~ 400嚴重
401 ~ 500有害
  • 在“建議採取的預防措施”當中,利用「減少」、「盡量減少」和「避免」等字眼表示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戶外劇烈活動。「減少」是指減低有關活動的強度或縮減進行有關活動的時間,「避免」是指完全不進行有關活動,而「盡量減少」則是指減少至只進行必要的有關活動.


污染物項目濃度指數表

澳門空氣品質分指數及對應的污染物項目濃度指數表[5]

污染物可吸入懸浮粒子 (PM10)
µg/m3
微細懸浮粒子 (PM2.5)
µg/m3
二氧化硫 (SO2)
µg/m3
二氧化氮 (NO2)
µg/m3
臭氧 (O3)
µg/m3
一氧化碳 (CO)
mg/m3
指數值24小時平均1小時平均*8小時平均*
0000000
50502520100805
100100505020016010
20025011515070024017
300350150475120040034
400420250800200060046
5005003501600250080057
  • 取24小時內最高值

註:澳門已於2021年1月1日更新空氣質量指數標準,參考《澳門環境質量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標準(試行)》中有關大氣環境污染物項目濃度參考值,其中PM10、PM2.5和SO2選擇WHO AQG當中“過渡時期目標2”指引值;臭氧(O3)選擇“過渡時期目標1”指引值;則NO2選擇“空氣質量準則值”。

污染物濃度之標準值

以下是澳門空氣污染物濃度之標準值(指數等於100)[1]

污染物平均時間濃度標準值(µg/m3)
可吸入懸浮粒子 (PM10)24 小時150a
1 年70a
微細懸浮粒子 (PM2.5)24 小時75a
1 年35a
二氧化硫 (SO2)24小時125a,b
二氧化氮 (NO2)1小時200a
1 年40a
臭氧 (O3)8小時160a, c
一氧化碳 (CO)8小時10000d
鉛 (Pb)1年0.5e

備註:
a.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懸浮粒子、臭氧、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空氣品質指引2005年全球更新版之過渡時期目標-1
b. 參考歐盟及香港使用的標準,且每年容許之超標次數為3次
c. 參考歐盟及香港使用的標準,且每年容許之超標次數為9次
d.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歐洲空氣品質指引第二版
e.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沙塵暴影響

在2010年3月21日至3月23日期間,澳門罕見受到來自蒙古途經華北、華東以至華南等多個城市之沙塵暴影響,使空氣中的可吸入懸浮粒子濃度大幅増加。

在澳門的高密度住宅區空氣品質監測站,錄得全澳門最高的228的非常不良水準,創有記錄以來新高。而澳門各區空氣質量指數介乎在183至228不良至不良水準水平。該沙塵暴隨北風南下,並在3月20日徘徊在臺灣海峽一帶後,受華南地區轉受到位於中國東南部之高壓脊所帶來之偏東氣流影響,將積聚于華東地區的懸浮粒子帶到華南地區,使到澳門之空氣品質迅速轉壞,澳門所有自動空氣品質監測站均錄得有記錄以來最高之空氣品質指數。

大潭山站、澳北電站、水井斜巷站、氹仔市中心站及聯生工業村站可吸入懸浮粒子分別是於3月22日錄得最高之617.1、616.2、580.8、543.0及451.5微克/立方米,並且都是自1999年有紀錄以來錄得的最高日平均值,若改以2012年新實行的標準計算,大潭山站、澳北電站空氣質量指數將會達到500。

氣象局曾在3月22日預測翌日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空氣質量指數達290至320的非常不良至嚴重水平,但實際較3月22日的情況有所好轉。

3月24日,澳門受偏南氣流影響,惡劣的空氣質量有所消退。[6]

歷年最高空氣質量指數排名

下述列出空氣質量指數超過200的日子:

排名 日期 站名 指數 指數水平 主要污染物
1 2010年03月22日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 330 嚴重 可吸入懸浮粒子 (PM10)
氹仔一般性 328 嚴重
澳門路邊 282 非常不良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 257 非常不良
2 2010年03月23日 氹仔一般性 317 嚴重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 306 嚴重
澳門路邊 270 非常不良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 244 非常不良
3 2013年12月28日 澳門路邊 222 非常不良 微細懸浮粒子 (PM2.5)
4 2015年1月22日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 216 非常不良
5 2013年12月11日 澳門路邊 215 非常不良
6 2013年12月13日 澳門路邊 213 非常不良
7 2013年12月12日 澳門路邊 203 非常不良
8 2013年12月10日 澳門路邊 202 非常不良
8 2017年09月18日 氹仔一般性 202 非常不良 臭氧 (O3)

註︰2012年7月2日之前,澳門氣象局未設有 PM2.5測量空氣污染情況。

参考文献

  1. 2014年空氣質量年報
  2. . SMG -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20-11-08].
  3. . 澳門日報電子版. [2020-11-08].
  4.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PDF).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5.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PDF).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21-02-03].
  6. . www.chengpou.com.mo. [2020-11-07].

外部連結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