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裡萬年殿

灣裡萬年殿位在臺灣臺南市南區灣裡地區,約創建於雍正七年(1729年),奉祀主神是葉、朱、李三府千歲,陪祀有南鯤鯓五府千歲、大崗山觀音佛祖、王船等。

灣裡萬年殿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南市南區灣裡路68號
創建年份 雍正七年(1729年)
主神 代天巡狩葉、朱、李三府千歲、王船公

萬年殿為古時七鯤鯓的蘇、杜、葉、林、黃等五姓庄民為王船共同建廟,為灣裡地區的信仰中心,也是灣裡各角頭廟的總廟。兩廂的王船廠祀有三府千歲以及五府千歲的王船公為本廟特色之一,另外萬年殿正殿的門神為全台第一座,也是蔡草如大師製作全台唯一的擂金門神。

相傳萬年殿王船最早是由喜樹庄民發現擱淺於海邊,欲將王船與神像拾取攜回結果拖不動,後來又被灣裡庄民發現後拖回奉祀,王船內載有葉朱李三府千位的金身以及掛圖,後由兩庄庄民各自建萬年殿及萬皇宮奉祀,結果喜樹分得神像掛圖,灣裡分得金身及王船。

亦有另一說廣泛流傳於灣裡聚落的耆老,萬皇宮之所以晚萬年殿建廟,是因為當時喜樹庄民看灣裡庄得王船看得眼紅,於是打劫萬年殿偷請走了神像掛圖,而導致灣裡庄與喜樹庄兩庄之間的械鬥,然而此說法不見於喜樹聚落。

起初萬年殿的王船公只有載來三府千歲的王船一艘,祀於北側王船廠,後來萬年殿從南鯤鯓代天府分靈五府千歲,又修建的一艘王船祀於南邊王船廠,建醮時兩艘王船皆會重新整修,然而只有北邊王船會出巡遊地河。

萬年殿王醮

萬年殿每十二年一科的王醮,除了一般建醮的科儀,同時代王船整修畢旋即遊地河,出巡時王船上載著三府千歲遶境二仁溪出海口附近的聚落,高雄市茄萣區白砂崙、湖內鄉太爺、草仔寮、圍仔內、以及台南市仁德區二層行、大甲聚落皆在出巡範圍內,早年二層行溪(二仁溪)尚未嚴重汙染,王船出巡會「走水路」行駛於二仁溪,揚帆為動力並以壯丁游泳牽引,或是以舢舨船牽引,後來因為二仁溪汙染實在太嚴重、怕王船的桅杆勾到電線等理由改成「走陸路」,用人力拖行的方式來出巡繞境。 一般王爺廟建醮時燒王船上面載的除了添載的貨品還有請新王從海裡請得的新王;然而萬年殿送王不送王船,因此在送王儀式中會將新王請至海邊單獨燒化,王船則會常年供奉廟內為本廟祭典特色。

駕前四管齊

傳統上具有一定規模的廟宇,會附屬有一些陣頭,一般如宋江陣、龍鎮、獅陣、家將等,較特殊的有像是同安宮十二婆姐;也有將曲館附屬在廟宇駕前的陣頭,像是彰化南瑤宮北管梨春園、台南水門宮南聲社、南廠保安宮興南社適意社等……。 然而編有四種曲館者即有「四管齊」的稱號,萬年殿駕前四管齊有:北管彩雲軒、南管和聲社、勝賢壇集賢國劇社、太平歌。由灣裡各個姓氏負責,彩雲軒是蘇氏及少部分杜氏家族,和聲社以及勝賢壇是黃氏及葉氏家族。太平歌現況曲館以及成員尚在,但現在活動較少,而彩雲軒、和聲社、集賢壇現在仍十分活躍。

角頭

灣裡地區早期依照萬年殿的三位王爺與觀世音菩薩,將全聚落分成四個角頭,後來又加一個「副大王柱」,詳見如下[1]:33

大王柱松山里、中和里
二王柱省躬里、海豐里、覺醒里
三王柱同安里、南山里、佛壇里
佛祖柱興農里
副大王柱港仔口(佛壇里佛祖壇仔一帶)

1972年,因為萬年殿增祀南鯤鯓五府千歲,與原有神祇分乘九頂大轎,而灣裡地區又重新劃分成九個里,因此重新劃分成九個角頭[1]:33

三府大王松山里
三府二王興農里
三府三王同安里
五府大王中和里
五府二王海豐里
五府三王南山里
五府四王覺醒里
五府五王省躬里
佛祖佛壇里

註釋


    參見

    参考資料

    1. 蘇清良. . 灣裡保安宮. 2016-04. ISBN 978-986-93019-0-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