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泥灣

爛泥灣於1970年代前已有一條爛泥灣村(後改作萬宜村),村內住有50多戶約400名客家人,主要以農業和漁業維生。1965年,香港政府打算在西貢官門水道興建萬宜水庫,萬宜村為該海峽北岸最大的村落。水庫亦因此得名。由於興建水庫後,爛泥灣村會被淹沒,故政府需要安排遷徙村民,最後村民被調遷至西貢舊墟西貢公眾碼頭一帶,因遷徙影響的村民可得到政府相應的賠償。[1] 而村落的建築物從此在水底之下。[2]

爛泥灣(後改作萬宜灣)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半島東部,現時已成為萬宜水庫的一部份。

參考

  1. 受萬宜水庫工程影响 爛泥灣祠堂遷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工商日報》1974年12月17日
  2. 水庫淹沒30年 爛泥灣村周日現熒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文匯報》2006年5月25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