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塔尼亞龍屬

特拉塔尼亚龙属学名:)是一已灭绝的大盗龙科兽脚类恐龙,残骸发现于阿根廷布特德拉卡帕组,年代为桑托阶[1]模式种和唯一的物种是罗氏特拉塔尼亚龙Tratayenia rosalesi),叙述于2018年3月。[2]

特拉塔尼亞龍屬
化石时期:白垩纪后期, 86–83 Ma
PreЄ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大盗龙科 Megaraptoridae
属: 特拉塔尼亞龍屬 Tratayenia
Porfiri et al., 2018
模式种
罗氏特拉塔尼亚龙
Tratayenia rosalesi

Porfiri et al., 2018

特拉塔尼亚龙可根据每根背椎骨前部三个独有衍徵以及骶骨的形状区别于其它大盗龙类。该属是大盗龙类中已知生存年代最年輕的一个属,仅为8300万年前。

发现与命名

正模标本MUCPv 1162由保存完好的部分骨骼组成,包括铰接在一起的脊柱。其中有五块脊椎骨可能是第七到第十一块。这些骨骼中最大的铰接部分是一串椎骨,包括最后两节背椎、五个骶骨和大部分右髂骨。其他保存下来的骨骼包括两根部分背以及耻骨坐骨的碎片。[1]

这具骨骼最早是在2006年由国立科马约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del Comahue)的技术人员迭戈·罗萨莱斯(Diego Rosales)在布特德拉卡帕组发现的。此后不久,它被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胡安·波尔菲里(Juan Porfiri)发掘出来。波尔菲里和他的同事在2008年的一份摘要中发表了关于这种新恐龙的初步报告,并暗示它可能属于鲨齿龙科[3]2018年,这个新的分类单元被命名为特拉塔尼亚龙,属名Tratayenia指化石发现地特拉塔尼亚(Tratayén),种名rosalesi是为了纪念迭戈·罗萨莱斯。[1]

叙述

特拉塔尼亚龙是一只中型大盗龙类,可长到8(26英尺)长。其与大盗龙南方猎龙岩壁盗龙关系密切。像大多数其他大盗龙类一样,它的前肢上可能长有用来捕食的大爪子。对布特德拉卡帕组的研究表明,该属可能是生存年代最晚的大盗龙类。特拉塔尼亚龙也是该地层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支持了在鲨齿龙科灭绝之后,大盗龙类是(从土仑阶桑托阶坎帕阶早期)南美洲顶级掠食者的假设。[1][2]

背椎

背椎又高又窄,椎体一侧有一个凹陷,称为侧凹。这些特征在大型食肉兽脚类动物的椎骨中很常见。一些椎骨的侧凹上有骨头碎片,这可能是较薄骨壁的残渣,称为分隔凹陷的隔片。该结构也见于其它大盗龙类和鲨齿龙科身上。特拉塔尼亚龙的脊椎神经弓比大多数其他兽脚类都要高而窄。管状横突(肋面)向上并向侧面突出。一个大而深的凹陷直接位于每个横突的下方,从前面和后面以薄片(又称嵴)为界,前缘由前突椎板形成,后缘由后中央突椎板形成,这些特征也见于大盗龙类的岩壁盗龙身上。[1]

从侧面看,前关节突(前关节板)是 呈矩形,其前缘和下缘几乎成直角。这是该属的一个独征。一个称为前横突板的嵴将副横突板连接到横突。该属另一个独征是前横突板平行于副横突板。其他兽脚类要么有一个发育不良(或缺失)的前横突板,要么有一个相对于前横突板成一定角度的副横突板。每块椎骨的前缘都有第三个独征,即与两对连接前关节突和神经棘的前横突板(共四层)有关。在神经棘的底部,每对包含的两层非常接近。但是随着前横突板越来越靠近前关节突,它们分叉形成类似于倒Y形的形状。从前方可以看到这个结构,其分别位于椎骨的左右两侧。[1]

脊椎关节后突(后椎骨关节板)的形状更典型,每个椎骨的后边缘有一个小的,像刀片一样的下椎弓突,从下面分成三个嵴。当从侧面看时,神经棘较高而呈矩形,当从前面看时,它的薄厚较为均匀,大部分是完全垂直的,但是其中一个发现于骨盆附近的脊椎稍微向前倾斜,就像各种异特龙超科一样。保存下来的肋骨碎片弯曲且中空。它们通过两个不同的与椎骨相连,这些被一个很大的开口分开,而这个开口可能与空腔相连。[1]

骶骨与骨盆

特拉塔尼亚龙有五块骶骨(髋骨),这是兽脚类动物的标准特征。它们的背椎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例如大型的侧凹、高而窄的椎体和横突下的薄层状凹陷。然而,它们只有一个衍征:与第一节椎骨相比,第二至第五节骶椎的神经脊柱前后宽度急剧增加。事实上,第五骶骨的神经脊柱前后长度是第一骶骨的两倍。这种特征也在暴龙巴西桑塔纳组罗穆阿尔多段中一具未命名大盗龙类残骸的骶骨(SNMS 58023)中观察到,[4]因此它不能作为该属独有的特征。一些骶椎具有融合在一起的神经棘,最后三个向后弯曲。第四骶骨的形状与桑塔纳发现的骶骨相似。[1]

髂骨明显气腔化,这意味着它充满了空腔。髂骨的气腔化现象在兽脚亚目的大盗龙类中最为常见,如气腔龙和岩壁盗龙。髂骨外表面的气孔类似于气腔龙,但是它的上边缘是直的,与后者弯曲的髂骨形成对比。在模式标本中发现了一种被认为是耻骨突的结构以及坐骨碎片,其坐骨呈长而细的轴状,上面覆盖着凹槽。[1]

分类学

大盗龙类与其他兽脚类的关系争议较大。第一个主流假设是它们属于肉食龙类,与异特龙亲缘关系较远,与新猎龙鲨齿龙科亲缘关系较近。第二个流行的假说认为它们是基础的暴龙超科,是包括具冠的原角鼻龙科和著名的暴龙科(如霸王龙)的虚骨龙类的一部分。[5]第三个假说也认为它们是虚骨龙类,但不属于暴龙超科,而是虚骨龙类基群。波尔菲里等人对该属的描述更倾向于第三种假设。[1]

以下演化树遵循波尔菲里等人(2018年)的系统发育分析中12个最简约树的严格一致性树,即最终结果(简化版的进化路径,就采样分类群之间进化或丢失的采样特征总量而言)。[1]虽然结果不同,但分析方式实际上与阿佩斯特圭等人(2016年)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纳入了特拉塔尼亚龙和岩壁盗龙,这两种大盗龙类在后者的分析中没有出现。[5]

鸟兽脚类

始鲨齿龙

新猎龙

昆卡猎龙

高棘龙

异特龙

中华盗龙

单冠龙

假鲨齿龙

鲨齿龙

魁纣龙

马普龙

南方巨兽龙

虚骨龙类

瓜利乔龙

吉兰泰龙

大盗龙类

福井盗龙

大盗龙科

岩壁盗龙

特拉塔尼亚龙

大盗龙

气腔龙

南方猎龙

齿河盗龙

暴盗龙类

古生态学

布特德拉卡帕组中与特拉塔尼亚龙共存的生物包括大量蜥蜴乌龟,大量蛇类,如巴塔哥尼亚恐蛇Dinilysia patagonica),大量鸟类,如戴氏巴塔哥鸟,各种各样的鳄形超目恐龙,如埃克森道猎龙原尾山精巨龙

参考资料

  1. Porfiri, Juan D; Juárez Valieri, Rubén D; Santos, Domenica D.D; Lamanna, Matthew C. .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 89: 302–319. doi:10.1016/j.cretres.2018.03.014.
  2. Fonseca, Lurdes. . Paleowire. 28 March 2018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美国英语).
  3. Porfiri, Juan D.; Calvo, Jorge O.; Juarez Valieri, Ruben D.; Santos, Dominica D. . Ill Congreso Latinoamericano de Paleontologia de Vertebrados. 2008.
  4. Aranciaga Rolando, Alexis M.; Brissón Egli, Federico; Sales, Marcos A.F.; Martinelli, Agustín G.; Canale, Juan I.; Ezcurra, Martín D. .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 84: 107–119. ISSN 0195-6671. doi:10.1016/j.cretres.2017.10.019 (英语).
  5. Apesteguía, Sebastián; Smith, Nathan D.; Juárez Valieri, Rubén; Makovicky, Peter J. . PLoS ONE. 2016-07-13, 11 (7): e0157793. PMC 4943716. PMID 27410683. doi:10.1371/journal.pone.015779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