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

王亚南1901年10月-1969年11月13日),湖北黄冈县(今团风县)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生平

父母早逝,在兄长支持下在黄州读完小学。考入武昌第一中学。

1923年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教育系。同时兼任中学英语教员以维持生活。受武汉中小学教员党政练训处负责人董必武影响。

1927年在长沙参加北伐军。在军中任政治教员。中国国民党清党后,他从武昌东下上海、又辗转来到杭州因生活所迫寄居在大佛寺,结识了上海大夏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同样流寓大佛寺的郭大力。两人决定一起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工作,制定严密计划,先用8年时间翻译马克思之前的6部经济学和经济史名著,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全译《资本论》打开通道。

1929年东渡日本。在东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事写作并开始翻译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为翻译《资本论》奠定基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在上海以翻译和教书为业,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后兼任暨南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与郭大力合译的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1932年)、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约翰·穆勒的《经济学原理》等经济学著作,自己著述《经济学史》、《世界政治经济概论》等也陆续问世,在学术界开始崭露头角。从中国经济史入手,探索旧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完整系统地提出“地主经济论”,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分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两大阶段,而以地主经济形态和半封建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整体,从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来解释中国社会经济史长期争论的“停滞发展”问题。主张“西周封建说”。

1933年,十九路军福建事变。1933年11月,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函邀他往福州出任福建人民政府的文教委员和《人民日报》社社长。入闽参与其事,不久事败被通缉而经香港乘船逃亡欧洲。在德、英等国住了一年多,深入考察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广泛搜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与事迹,并继续进行经济学的写作和翻译。

1935年冬经日本回到上海,与郭大力正式开始合译的《资本论》。读书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找到王亚南,向他说明翻译《资本论》的迫切性,并希望尽快译出,早日付印,并且预支了部分费用。1938年中文版三卷正式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8年,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委员,接受周恩来的指导。1940年9月,被聘为在广东坪石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1943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访华,与王亚南深入探讨中国封建官僚政治问题。1944年,任福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同年应邀兼任当时内迁至长汀的厦门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讲授《高级经济学》、《中国土地问题》等专题。1945年秋,任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兼经济学系主任。1948年,《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出版。1949年1月赴香港,5月赴北京,任职于清华大学

1950年6月任厦门大学校长。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兼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教育工会主席、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1957年5月23日在厦大参加中国共产党。1969年11月13日因患癌症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1]

参考文献

  1.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 ISBN 7-5004-0789-0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王亚南
教育職務
前任:
汪德耀
厦门大学校長
1950年5月-1969年11月
繼任:
曾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