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狀星雲

環狀星雲M 57NGC 6720)是位於北半球天琴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5]。這種天體是紅巨星在成為白矮星之前的演化過程中的最後階段,將氣體殼驅逐到周圍並電離所形成的天體。

環狀星雲
Ring Nebula, M57
星雲
接近真實色彩的M57影像,由HST攝於1998年
Credit: NASA/STScI/AURA
觀測資料: J2000 epoch
赤經18h 53m 35.079s[1]
赤緯+33° 01 45.03[1]
距離2.3+1.5
−0.7
 kly
(700+450
−200
 pc
)[2][3] 光年
視星等 (V)8.8[4]
視尺度(V)230″ × 230″[2]
星座天琴座
物理性質
半徑1.3+0.8
−0.4
 ly
[a] ly
絕對星等 (V)−0.2+0.7
−1.8
[b]
值得注意的特徵-
名稱M 57,[1] NGC 6720,[1] GC 4447.
相關條目:星雲列表

歷史

這個星雲是法國天文學家Antoine Darquier de Pellepoix在1779年1月發現的,當時報告稱它是......大小如同木星,像是顆黯淡無光的行星......。同一個月稍晚些,法國天文學家梅西爾尋找彗星時,也獨立發現這一個星雲。然後他被編入梅西爾的目錄中,成為第57個天體。梅西爾和出生於德國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推測,這個星雲是用他們的望遠鏡無法解析的微弱星光[6][7]

在1800年,德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馮·哈恩宣佈,他幾年前發現了環狀星雲的核心有顆微弱的中央恒星。他還注意到環的內部發生了變化,他再也找不到中央的恆星[8]。在1864年,英國業餘天文學家威廉·哈金斯檢查了多個星雲的光譜,發現了一些這類的天體,包括M57,有一些明亮的發射線,是發出螢光的發光氣體。哈京斯得出結論,大部分的行星狀星雲不是由不能解析的恆星組成,而之前都懷疑它們不是雲氣[9][10]。在1886年,匈牙利天文學家Eugene von Gothard首度拍攝到這個星雲的第一張照片[8]

觀測

M57(黑色圓圈)在天琴座的位置。

M57位於構成夏季大三角星群西北頂角明亮的織女星南方。星雲位於天琴座β天琴座γ之間,距離β40%處[11],使它成為業餘天文學家極易找到的目標[12]

星雲盤面只有1.5 × 1 角分s的大小,因此無法用10 × 50 的雙筒望遠鏡解析[11]。最適合觀測的望遠鏡口徑至少要有20 cm(8英寸),但即使是口徑只有7.5 cm(3英寸)的望遠鏡也可以看出他的橢圓環形狀[12][13]。內部的孔洞可以用口徑10 cm(4英寸),100 X的放大解析出來[11]。更大的儀器將能顯示在東部和西部邊緣的幾個暗區,和盤面內部的一些暗弱的雲氣。中心恆星只有14.8等,因此難以看見[13]

性質

M57距離地球0.7 kpc(2,300光年[3],它的視星等8.8,攝影星等9.7。由過去50年拍攝的照片[14]顯示星雲的膨脹速率大約是每世紀1角秒,相當於每秒20-30公里。M57是由視星等15.75的中心白矮星或行星狀星雲核照亮[15],它的質量大約是1.2 太陽質量

這個星雲的內部全體泛著藍綠色調,這是雙電離的495.7和500.7奈米 發射譜線造成的。這些觀察到所謂的禁線只發生在每立方釐米只有幾個原子的極低密度條件。在環的外面區域,紅色部分是屬於來曼系 656.3奈米的發射譜線。電離或[N II]在654.8和658.3奈米的禁線也有助於紅色的呈現[14]

圖集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環狀星雲

註解

  1. ^ 半徑 = 距離 × sin(角直徑 / 2) = 2.3+1.5
    −0.7
     kly
    * sin(230″ / 2) = 1.3+0.8
    −0.4
     ly
  2. ^ 8.8 (視星等) − 5 × (log10(700+450
    −200
     pc
    distance / 10 pc)) = −0.2+0.7
    −1.8
    (絕對星等)

參考資料

  1. . Results for Messier 57. [2006-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
  2. O'Dell, C. R.; Balick, B.; Hajian, A. R.; Henney, W. J.; Burkert, A. .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2, 123 (6): 3329–3347. Bibcode:2002AJ....123.3329O. doi:10.1086/340726.
  3. Harris, Hugh C.; Dahn, Conard C.; Canzian, Blaise; Guetter, Harry H.; Leggett, S. K.; Levine, Stephen E.; 等. .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7, 133 (2): 631–638. Bibcode:2007AJ....133..631H. arXiv:astro-ph/0611543. doi:10.1086/510348.
  4. Murdin, P. . Paul Murdin (编). .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2000. Bibcode:2000eaa..bookE5323. ISBN 0-333-75088-8. doi:10.1888/0333750888/5323. Article ID #5323.
  5. Coe, Steven R. . Astronomers' observing guides. Springer. 2007: 111. ISBN 1-84628-482-1.
  6. Garfinkle, Robert 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521-59889-3. OCLC 37355269.
  7. Messier, Charles. . . 1780: 225–249.
  8. Steinicke, Wolfgang.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42–43. ISBN 0-521-19267-6.
  9. Frommert, Hartmut; Kronberg, Christine. . SEEDS. [200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1).
  10. Huggins, W.; Miller, W. A.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863–1864, 13 (0): 491–493. JSTOR 112077. doi:10.1098/rspl.1863.0094.
  11. Crossen, Craig; Rhemann, Gerald. . Springer. 2004. ISBN 3-211-00851-9.
  12. Crossen, Craig; Rhemann, Gerald. . Springer. 2004. ISBN 3-211-00851-9. OCLC 52424007.
  13. Dunlop, Storm. . Collins. 2005. ISBN 0-00-717223-0.
  14. Karttunen, Hannu. . Springer. 2003: 314. ISBN 3-540-00179-4.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