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龍科

甲龍科學名:)是群裝甲恐龍,甲龍下目的另一科是結節龍科。甲龍科出現於1億2200萬年前,並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亡。甲龍科恐龍發現於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但很少保存良好的標本,大部分只發現骨頭碎片。

甲龙科
化石时期:早白堊紀到晚白堊紀,122–66 Ma
PreЄ
王座刺甲龙的骨骼,位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演化支 颌齿类 Genasauria
演化支 装甲类 Thyreophora
演化支 装甲形类 Thyreophoroidea
演化支 扁脚类 Eurypoda
亚目: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
科: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
Brown, 1908
模式种
大面甲龙
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
Brown, 1908
演化支
  • 漂泊甲龙属 Aletopelta
  • ?†安吐龙属 Amtosaurus
  • 比塞特甲龙属 Bissektipelta
  • 雪松甲龙属 Cedarpelta
  • 传奇龙属 Chuanqilong
  • ?†克氏龙属 Crichtonsaurus
  • ?†龙胄龙属 Dracopelta
  • 戈壁龙属 Gobisaurus
  • 辽宁龙属 Liaoningosaurus
  • 马里龙属 Maleevus
  • ?†敏迷龙属 Minmi
  • 沙漠龙属 Shamosaurus
  • 甲龙亚科 Ankylosaurinae
異名
  • 徐龍科 Syrmosauridae
    Maleev, 1952

特徵

倍甲龍的後半身骨骼,顯示甲龍科的典型尾槌

甲龍科恐龍的背部與尾巴覆蓋者一層由厚重鱗甲組成的堅甲,讓牠們外表上類似哺乳類彫齒獸澳洲卷角龜

牠們的頭部由厚重鱗甲保護,前方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但嘴部兩側與下頜有小型牙齒,位在嘴部深處。不同於結節龍科,甲龍科的身長範圍從3到10公尺之間,頭顱骨長寬大致相等[1]

裝甲

甲龍科恐龍通常有一層由固定骨頭組成的厚重鱗甲,上面通常散佈者不同的尖刺與瘤塊。有些先進的甲龍科恐龍甚至有骨質的眼瞼。

尾巴

許多甲龍科恐龍的尾巴末端,有大型棒槌狀骨槌,由兩塊大的骨質瘤塊構成,構成骨槌的骨頭嵌入皮膚,而這兩個骨質瘤塊被固定到脊椎骨上,有時互相固定住。尾巴擁有骨質肌腱,可強化尾端。尾巴基部靈活,可以左右揮動[1]。尾巴上的骨槌傳統上被當作分辨甲龍科、結節龍科的特徵,但最原始的甲龍科恐龍沙漠龍亞科多刺甲龍亞科缺少這些骨槌。

分類學

甲龍科目前已經有兩個被承認亞科。在其中一個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所著的研究中,他將多刺甲龍亞科改列為科,但沒有其他古生物學家承認。多刺甲龍亞科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Kirkland注意到多刺甲龍亞科滅絕的時間,與北美洲亞洲間的陸橋消失,大約是同一時期。多刺甲龍亞科有時被歸類於甲龍科的一個亞科。自從2000年以來的種系發生學研究,顯示多刺甲龍類可能是一個獨立於甲龍科的單系群演化支,或者甲龍類的原始物種集合群[2]

以下列表根據Richard S. Thompson等人在2011年的甲龍科分類研究[3],並參考麥克·班頓(Micheal Benton)等人在2004年的研究

  • 甲龍亞目 Ankylosauria
    • 甲龍科 Ankylosauridae
      • 安吐龙属? Amtosaurus
      • 比塞特甲龙属 Bissektipelta
      • 传奇龙属 Chuanqilong
      • 克氏龙属? Crichtonsaurus
      • 龙胄龙属? Dracopelta
      • 马里龙属 Maleevus
      • 漂泊甲龍属 Aletopelta[4]
      • 雪松甲龍属 Cedarpelta
      • 戈壁龍属 Gobisaurus
      • 遼寧龍属 Liaoningosaurus
      • 敏迷龍属 Minmi
      • 沙漠龍属 Shamosaurus
      • 甲龍亞科 Ankylosaurinae
        • 史色甲龙属 Ahshislepelta[5]
        • 克氏盾龙属 Crichtonpelta
        • 缙云甲龙属 Jinyunpelta
        • 牛头怪甲龙属 Minotaurasaurus[6]
        • 绘龙属 Pinacosaurus
        • 美甲龙属 Saichania
        • 山西龙属 Shanxia
        • 多智龙属 Tarchia
        • 天鎮龍属 Tianzhenosaurus
        • 白山龙属 Tsagantegia
        • 猬甲龙属 Zaraapelta
        • 中原龙属? Zhongyuansaurus
        • 甲龙族 Ankylosaurini
          • 钉头龙属 Akainacephalus
          • 甲龙属 Ankylosaurus
          • 无齿甲龙属 Anodontosaurus
          • 倍甲龙属 Dyoplosaurus
          • 包头龙属 Euoplocephalus
          • 结节头龙属 Nodocephalosaurus
          • 乌科托卡龙属? Oohkotokia
          • 扁甲龙属 Platypelta
          • 刺甲龙属 Scolosaurus
          • 篮尾龙属 Talarurus
          • 齐亚甲龙属 Ziapelta
          • 祖鲁龙属 Zuul

種系發生學

在1908年,巴納姆·布郎(Broom Brown)建立甲龍科(Ankylosauridae),當時的定義是:甲龍類之中,接近甲龍屬,而離胄甲龍較遠的所有物種。根據保羅·賽里諾(Paul Sereno)在2005年的甲龍科定義,包含大面甲龍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但不包含胄甲龍Panoplosaurus mirus)在內的最小演化支。

在1918年,法蘭茲· 諾普喬(Franz Nopcsa)建立甲龍亞科(Ankylosaurinae)。根據保羅·賽里諾在2005年的甲龍科定義,包含大面甲龍,但不包含怪嘴龍Gargoyleosaurus parkpinorum)、敏迷龍Minmi paravertebra)、以及沙漠龍Shamosaurus scutatus)在內的最小演化支。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ichard S. Thompson等人在2011年的甲龍科分類研究[3]

甲龍科

敏迷龍

遼寧龍

雪松甲龍

戈壁龍

沙漠龍

甲龍亞科

白山龍

中原龍

山西龍

克氏龍

倍甲龍

魔頭繪龍

甲龍

包頭龍

牛頭怪甲龍

繪龍

結節頭龍

籃尾龍

天鎮龍

多智龍

美甲龍

參考資料

  1. 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2. Hayashi, S., Carpenter, K., Scheyer, T.M., Watabe, M. and Suzuki. D. (2010). "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ankylosaur dermal armor."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5(2): 213-228. doi:10.4202/app.2009.0103
  3. Richard S. Thompson, Jolyon C. Parish, Susannah C. R. Maidment and Paul M. Barrett. .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1,. in press. doi:10.1080/14772019.2011.569091.
  4. Ford, T. L. & Kirkland, J. I. . The Armored Dinosau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 Indiana. 2001: 239–260.
  5. Michael E. Burns and Robert M. Sullivan. (PDF). Fossil Record 3.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2011, 53: 169–178 [2012-04-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04).
  6. Miles, C.A. and Miles, C.J. (2009). "Skull of Minotaurasaurus ramachandrani, a new Cretaceous ankylosaur from the Gobi Desert." Current Science, 96(1): 65-70.
  • Dinosaurs and other Prehistoric Creatures, edited by Ingrid Cranfield (2000), Salamander books, pg. 250-257.
  • Carpenter K. . Carpenter, Kenneth(ed) (编).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455–484. ISBN 978-0-253-33964-5.
  • Kirkland, J. I. (1996). Biogeography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s mid-Cretaceous faunas - losing European ties and the first great Asian-North American interchange. J. Vert. Paleontol. 16 (Suppl. to 3): 45A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