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碼仔

疊碼仔葡萄牙語:)是澳門博彩業中一種特有職業,其發展與澳門歷史及當地黑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規範化後稱為博彩中介人合作者[1]。至今有些疊碼仔仍會從事洗黑錢及非法借貸等業務。

疊碼仔約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興起,當時澳門賭場廣設賭廳(貴賓廳),疊碼仔成了這些賭廳拉攏客源的重要角色,因應而生的「疊碼制」大行其道。

澳門在未開放賭牌之前,賭業專營權曾被黑幫壟斷多年,當時的疊碼仔多少也都有黑白兩道人脈,除了向賭客提供兌換籌碼服務,也兼做「大耳窿」(地下錢莊)放高利貸及經營妓女應召站等。直到2008年澳門政府執行《仲介人行政法規》,規定疊碼仔需領牌及受到監管之後,疊碼仔的營利管道才變得相對單純,主要是賺取賭廳的博彩仲介傭金,但仍有一些檯面下的灰色收入,比如賭B數、賭台底等。

命名

疊碼仔的命名由來與其所賺取的仲介傭金有關,俗稱碼傭或者碼糧。碼傭與賭桌上一種特殊的籌碼──泥碼(junkets chips)息息相關。泥碼又稱死碼(dead chips),只能用來下注但不能兌換現金,不像一般賭客所使用的現金碼(regular chips),既可下注又可按面值換錢。泥碼能確保賭客將換來的籌碼全用於賭博下注,賭場為了拉客促銷,會用比面值便宜0.7%至1.3%的價格,將泥碼賣給疊碼仔。疊碼仔再將這些泥碼轉賣給賭客,賺取中間的差額,也就是碼傭。

當賭客被疊碼仔帶進賭廳時,他們身上一般不會攜帶太多現金,所以疊碼仔也會提供借貸服務,只是交到這些賭客手上的是泥碼,如果賭客借了500萬,這其中已為疊碼仔產生最少3萬5千元的碼傭收益。賭客在賭局中輸的是泥碼,但贏回來的是現金碼,經過一段時間,他們手上的泥碼輸光了,最後剩下的現金碼可以選擇繼續下注,或者兌換現金離場。

賭客如果繼續賭,疊碼仔便會用預先準備的泥碼替換賭客手中的現金碼。在這個交易過程中,賭客其實沒有損失,但疊碼仔則又另外賺到一筆0.7%至1.3%差額的碼傭。這種現金碼與泥碼迴圈兌換的行為叫做「疊碼」,疊碼仔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的。音譯差異疊碼仔也稱疊馬仔或沓碼仔。 2008年澳門政府宣布執行《中介人行政法規》,規定賭廳廳主和疊碼仔皆要受到牌照監管,而疊碼仔必須沒有刑事犯罪記錄[2]

參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