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尾蜥虎

疣尾蜥虎学名:)为壁虎科蜥虎属爬行动物,又名蝎虎,俗名横斑蜥虎。廣泛分布于(部分地區為入侵物種):琉球群岛、朝鲜半岛香港澳門台湾中国大陆部分省份(海南广东云南湖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群島、斐濟安達曼群島孟加拉不丹印度伊朗尼科巴群島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所羅門群島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庫克島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諾福克島等)、關島索馬里南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羅群島薩爾瓦多墨西哥危地馬拉巴拿馬洪都拉斯牙買加開曼群島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委內瑞拉美國部分州分(夏威夷州、佛羅里達州、佐治亞州、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荷馬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田納西州、加州亞利桑那州、北卡羅來納州)、巴西等地;主要生活于热带和晚上常在屋檐下及墙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1]

疣尾蜥虎
Hemidactylus frenatus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壁虎科 Gekkonidae
属: 蜥虎属 Hemidactylus
种: 疣尾蜥虎 H. frenatus
二名法
Hemidactylus frenatus
(Dumeril et Bibron, 1836)[1]

描述

頭部近照
張開嘴巴的疣尾蝎虎, 攝於寮國

疣尾蝎虎體長可達 75~150 mm(3~6英寸),為台灣最常見的一種壁虎。體色為灰褐色或白色,色調深淺會隨環境改變。體表為較細的粒鱗,第一指具爪,後足的趾端下為雙列趾瓣。自吻部開始,有一灰白色或淡褐色寬縱帶,貫穿眼睛延伸至尾巴基部,縱帶旁有大致規則排列的白色尖突狀疣鱗。 [2]尾巴有環狀櫛刺狀鱗片,唯斷尾後再生,即不具此特徵。

習性

交配中的疣尾蝎虎

夜行性,以昆蟲或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尾巴極易自割,叫聲宏亮,聲音類似「嘖-嘖-嘖-嘖-」的間隔狀單音,每次會產下2顆不相黏的鈣質卵。[2]在很多地區,冬季為了抵禦寒冷,它們會進入休眠狀態。壽命大約5年。

這些小壁虎是無毒的,對人類無致命威脅。中型到大型壁虎可能會咬人;但只會有輕微刺痛,不會穿破皮膚。

棲地

活動範圍靠近住家房舍,常可以看到它們攀爬房屋牆壁,尋找被燈光吸引的昆蟲。

分佈

疣尾蝎虎原產於南亞和東南亞,與許多其他種類的壁虎共存。 由於貿易運輸,已傳播至世界各地,並在野外建立族群。

目前疣尾蝎虎可在東亞的沿海地區(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太平洋島嶼、印度洋群島(包括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和馬爾代夫)、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中東和加勒比群島,發現其蹤跡。

臺灣主要分布於中南部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3]

疣尾蝎虎的圈養

疣尾蝎虎可以作為寵物飼養在生態缸中,需使用乾淨的基質,並有熱源和隱藏的地方供其調節體溫,如果於氣候乾燥地區,尚須有有加濕器和植物系統為其增加濕度。

疣尾蝎虎常粘附在垂直表面,或甚至物體底面上休息。所以在飼養的玻璃容器中,它們大部分靜止在缸壁或頂蓋,而不是在缸中物體的表面,因此很不容易觀賞。

疣尾蝎虎也常被用作一些蛇的食物來源。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雪霸國家公園. . 雪霸國家公園. [2019-01-15].
  3. 王緒昂. .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IF. [2019-01-15].
维基物种中的分类信息:疣尾蜥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