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 (影星)

白光1921年6月27日-1999年8月27日),原名史永芬,生于北京,1940至1950年代中国著名影星及歌星;因见电影院投射机發出的一道白光而得艺名“白光”。白光因演出《荡妇心》(1949年)、《一代妖姬》(1950年)、《玫瑰花开》(1951年)而走红,被称为中国“一代妖姬”。白光还以其磁性的女低音风靡歌坛。1950年代初白光退出歌影坛,隐居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1999年8月27日,因结肠癌在吉隆坡病逝。

白光
1949年白光宣传照片
女艺人
本名史永芬
昵称一代妖姬
国籍中國
民族汉族
出生1921年6月27日
 中华民国京兆地方
逝世1999年8月27日(1999歲-08歲-27)(78歲)
 马来西亚吉隆坡
语言国语日語
教育程度日本东京女子大学艺术系毕业
配偶顏良龍
代表作品荡妇心一代妖姬玫瑰花开
活跃年代1938年~1950年代初

生平

学生时代她曾参加北平沙龙剧团,演出过曹禺的名剧《日出》。和她同台演出的有张瑞芳石挥,她在剧中扮演小东西。1937年白光到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攻读艺术系,后在《东亚平和之道》中担任女主角。

从影以后,改用艺名白光。为何要叫白光?她解释说:“因为我演过话剧之后要拍电影嘛!电影是什么?不是一道白光射在银幕上嘛!好吧,我就叫白光吧。”

白光先后拍摄过20多部影片,成名作是《桃李争春》,和陈云裳演对手戏。白光在剧中演反派,一鸣惊人。香港永华公司后来重拍此片,改名为《春雷》。

白光自己比较满意的影片是《十三号凶宅》。这部影片由中电三厂在北平拍摄,男主角是谢添。白光在片中兼饰四角。使白光引以为荣的另一部影片《荡妇心》,是根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改编的。这是第一部在香港西片院线上映的华人影片,连香港总督也前往捧场。

白光擅演风骚妖媚的坏女人,号称“一代妖姬”、“传奇女子”。

白光亦影亦歌,年青时曾和李香兰同拜日本声乐家三浦环,研习声乐。白光唱歌别具魅力,博得不少歌迷的喜爱,成为1940年代上海歌坛的七大歌星之一(其他6位是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李香兰吴莺音)。白光每片必歌。在影片《桃李争春》、《十三号凶宅》、《悬崖勒马》、《626间谍网》中她都亮出了自己的歌喉。

左起为:白虹姚莉周璇李香蘭、白光、祁正音

1948年,白光和龚秋霞联袂主演了一部歌唱片《柳浪闻莺》,白光在该片中一共演唱了7支歌。龚秋霞是女高音,白光是女中音,二人相得益彰。

1953年,白光赴日本经商,在东京银座区开设一间夜总会,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后来又回到香港,淡出影坛。自退出演艺圈后,传说纷坛。有的说她疯了,有的说她穷困潦倒,有的说她早已香消玉陨。失踪14年后,白光原来定居於吉隆坡。有人问白光:「为何选择到吉隆坡定居?」白光回答说:“我喜欢马来西亚,它是我前往演出多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家,也习惯了‘四季皆夏,一雨成秋’的气候;而且吉隆坡是个欣欣向荣的大都会。我虽然居住在郊外,到市区逛街也非常方便,不像香港,紧张而繁忙的生活令人感到又腻又怕!

1994年白光赴台参加世界电影资料馆珍藏影片特展,展映的影片中包括白光主演的四部影片:《一代妖姬》、《血染海棠红》、《雨夜歌声》和《玫瑰花开》,更首度接受台視《玫瑰之夜》主持人曾慶瑜專訪。1994年8月6日,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荧屏上报道著名影星白光赴台湾参加影展活动的消息。这是白光和大陆影迷阔别45年后的首次曝光。

白光在台湾,会晤了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李丽华、姚莉等,感到十分高兴。白光是个念旧的人,近年来相继听到严华黎锦光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深感人生有如朝霞,生命何其短促。

1994年白光應邀出席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擔任頒獎嘉賓,大會中香港著名歌手徐小鳳負責獻花給白光。

婚姻

若称白光为中国影坛的传奇女子,一点也不为过,她不仅在水银灯下屡屡扮演形骸放荡、遭遇曲折的女子。在水银灯外的真实世界里,她也过着如电影情节般离奇的生活。从18岁奉母命初嫁,生下一对儿女后,接着离婚、订婚、解婚、结婚、离婚、再变成不结婚的女人。尽管白光在事业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但回首人生,白光免不了叹息:“我这个人做人失败,得罪不少朋友,婚也结得不好,一路走来,始终没有碰到一个真正爱我的人。”在忆及前半生的恩怨情仇,她不否认,仍有许多放不下的东西,包括人与事。

1969年,白光在吉隆坡登台,遇到比她小19岁的忠实影迷顏良龍。颜良龙体贴入微,对白光呵护备至,原以为今生与婚姻绝缘的白光,居然动了凡心。从此一颗滚动的心,终于安定下来,二人长相厮守30年,跌破影迷的眼镜:“问卿究竟何所思?”白光总是以一句“缘分来了,千军万马都挡不住”回答。

1999年8月27日,白光因结肠癌病逝於吉隆坡,享年79岁。颜良龙遵照白光生前的遗嘱,丧事低调处理,遗体落葬在吉隆坡市郊富贵山庄墓地,落葬时仅有她的胞妹和夫家亲属参加。

1999年11月,EMI百代唱片公司发行《白光纪念专集》,收集《怀念》、《魂萦旧梦 , 期待 , 春》等白光名曲24首。

白光琴墓

琴墓前放有白光的墓碑
白光墓碑後的琴墓

白光的琴墓在马来西亚士毛月富贵山庄。她的坟墓很特别,一直播放着她的歌声。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排黑白相间的琴键,上面隽刻着《如果没有你》的五线谱的一段歌。自从白光安葬在富贵山庄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歌迷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中國大陆、香港等地華人歌迷,连德国丹麦西班牙的洋人也不惜远道观光。

2000年,白光的陵墓在原地落成,墓地宽敞,占有九个双人墓穴,由中国设计师精心设计,材料也全部从中国进口,整个建筑显得美观而庄严:正中是白光的圆框遗像,靓丽动人的笑容栩栩如生;左首墓碑刻有“一代妖姬白光永芬史氏之墓”,具名是“永远爱你的知心人颜良龙立”;左右用楷体大字雕刻着一幅对联:“相好庄严,智慧殊胜”,下面的横幅是:“如意宝珠”四个大字。

沿着墓旁的石级而上,就可以看到在一块黑色的大理石上雕刻着墓志铭,墓志铭由她的夫君亲自撰写。内容节录如下:

墓志铭下面铸有一排黑白相间的琴键,琴键上端刻有《如果没有你》的五线谱一行,那是因为白光生前曾经表示,在她演唱过的众多的歌曲中,《如果没有你》是她最喜爱的一首。如果按动石级上的琴键,立即会传出白光的悦耳动听的歌声:“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我的心也碎,我的事也不能做……”这一自动播放歌典的装置是特邀一位外国工程师设计,在当地尚属首创。

墓地四周种植了各种花草,并摆放了石桌和石椅。白光之墓建成后,前往凭吊和参观者络绎不绝—“琴墓”,就此成为吉隆坡的一处名人遗迹和文化景点。

2000年,当白光逝世一周年之际,各地的“白迷”(影迷和歌迷)聚集在位于富贵山庄的白光墓地,深情地举行了“魂萦旧梦怀念白光”的追悼会,表达了他们对白光的永远的怀念。

代表作

  • 电影:《(日片)》、《桃李爭春》、《紅豆生南國》、《戀之火》、《十三號凶宅》、《懸崖勒馬》、《蝴蝶夢》、《柳浪闻莺》、《六二六間諜網》、《人盡可夫》、《諜海雄風》、《蕩婦心》、《血染海棠紅》、《一代妖姬》、《玫瑰花開》、《雨夜歌聲》、《結婚二十四小時》、《(日片)》、《新西廂記》、《歌女紅菱艷》、《鮮牡丹》、《接財神》等
  • 歌曲:《懷念》、《秋夜》、《春》、《今夕何夕》、《如果沒有你》、《假正經》、《嘆十聲》、《東山一把青》、《葡萄美酒》、《魂縈舊夢》、《等著你回來》、《戀之火》、《小花》、《向王小二拜年》、《期待》、《寒夜的街燈》、《桃李爭春》、《四季想郎》、《莫負今宵》、《少年嶺》、《等待著》、《我是浮萍一片》、《相見不恨晚》、《何處是兒家》、《狂戀》、《我是女菩薩》、《牆》、《天邊一朵雲》、《金剛鑽》、《醉在你的懷中》、《(日語)※奥山彩子・李香蘭合唱》、《(日語)》、《(日語)》等。

但是白光收录了 4张专辑

第一专辑 白光纪念特辑 怀念

1 怀念 2 魂萦旧梦 3 期待 4 春 5 寒夜的街灯 6 等着你回来 7 狂恋 8 秋夜 9 假正经 10 桃李争春 11 四季想郎 12 今夕何夕 13 小花 14 我是女菩萨 15 莫负今宵 16 等我心上人 17 墙 18 葡萄美酒 19 我是浮萍一片 20 等待着 21 相见不恨晚 22 少年岭 23 何处是儿家 24 如果没有你

第二专辑 百代经典时代曲名典 20 白光 如果没有你

1 如果没有你 2 魂萦旧梦 3 寒夜的街灯 4 等着你回来 5 少年岭 6 秋夜 7 何处是儿家 8 我是女菩萨 9 莫负今宵 10 墙 11 假正经 12 今夕何夕 13 我是浮萍一片 14 等待着 15 狂恋 16 相见不恨晚 17 等我心上人

第三专辑 百代老歌系列 12 白光 桃李争春

1 恋之火 2 期待 3 你不要走 4 桃李争春 5 葡萄美酒 6 莫负今宵 7 墙 8 等着你回来 9 让我走 10 秋夜 11 柳浪闻莺 龚秋霞合唱 12 湖畔四拍 龚秋霞合唱 13 湖上吟 龚秋霞合唱 14 狂恋 15 何处是儿家 16 相见不恨晚 17 魂萦旧梦 18 今夕何夕 19 我是女菩萨 20 等待着 21 恋爱的投机 22 新婚之夜

第四专辑 群星会22 1 如果没有你 2 假正经 3 秋夜 4 魂萦旧梦 5 相见不恨晚 6 等着你回来 7 寒夜的街灯 8 今夕何夕 9 我是女菩萨 10 东山一把青 11 叹十声 12 山歌 13 送情歌 14 秃子溺坑 15 向王小二拜年 16 爱似浮云 17 黄昏 18 天边一朵云 19 往事如烟 20 醉在你怀中 21 春光曲 22 四季歌 23 接财神 24 今晚且流连

白光之星

  • 白光之星:香港星光大道第22星。
  • 1965年,徐小凤参加香港之莺歌唱比赛,凭一曲白光的《恋之火》登上了冠军宝座,并得了唱片合约,故徐小凤出道时有“小白光”之称号。

獲獎

参考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白光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