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游蛇

白腹游蛇学名Sinonatrix percarinata suriki)為華游蛇的台灣亞種,Maki於1931年命名。分佈於台灣島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南部。[1]

白腹游蛇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游蛇科 Colubridae
属: 華游蛇属 Sinonatrix
种: 华游蛇 S. percarinata
亚种: 白腹游蛇 S. p. suriki
三名法
Sinonatrix percarinata suriki
(Maki, 1931)
異名
  • Natrix suriki Maki, 1931

描述

白腹游蛇是一種中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公尺,在外型上與赤腹游蛇相似,但是頭部比赤腹游蛇尖細。體背呈棕黑色,有不明顯黑色交錯橫紋或橫帶,略呈菱斑排列。幼蛇或剛蛻皮個體體色較淡,橫紋較為明顯;腹部灰白色,有黑褐色斑紋交錯排列或相連成一條橫帶。鱗片粗糙,具明顯稜脊。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卵4到25枚,有護卵的行為,出生仔蛇約17公分。[2][3]

分布

白腹游蛇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乾淨溪流之水域。[2]在台灣數量普遍,但卻是重要的溪流環境指標。[4]

習性

只分布在清澈、水流不太湍急的溪流、河川,在台灣北部一些筊白筍田也有分布的跡象。游泳速度快,可在水中潛水,常會潛在水中探頭出水面呼吸。這種蛇類並沒有毒性,不會隨意的咬人。白腹游蛇主要是以河川的魚類作為主要的食物,偶爾也會吃蝦子、蝌蚪、蛙類。[5][2][3]

參考文獻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王緒昂. . 臺灣生命大百科. 2013-11-06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3. 諶家強. . 荒野保護協會. 2017-05-10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4).
  4. 記者侯俐安/新北市報導,"日農友訪新北八煙 締結「姊妹梯田」",聯合報,2013.08.11-02:30am.
  5. Hans Breuer & William Christopher Murphy. . Snakes of Taiwan. 2009–2010 [15 October 2012]. 外部链接存在于|work= (帮助)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