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號驅逐艦 (吹雪型)

「白雪」號驅逐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36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的二號艦。於横濱船渠動工,在1928年至1943年間服役。其命名繼承自神風型驅逐艦的同名艦,是第二艘被命名為「白雪」的戰艦。其名字現由初雪级驱逐舰的二號艦(現改為練習艦)繼承,目前該艦仍在服役。

白雪
白雪號
概觀
艦種一等驅逐艦
擁有國大日本帝國
艦級吹雪型驅逐艦(二號艦)
製造廠横濱船渠
動工1927年3月19日
下水1928年3月20日
服役1928年12月18日
結局1943年3月3日沉沒
除籍1943年4月1日
技术数据
標準排水量1,680噸
滿載排水量1,980噸
全長118.5米
全寬10.36米
吃水3.19米
鍋爐艦本式ロ號専燒罐4座
动力艦本式渦輪發動機2台(2軸)
功率50,000匹馬力
最高速度38節
續航距離5,000海里(14節)
乘員219人
武器裝備參考#主要技術數據及武器裝備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簡介

吹雪型驅逐艦是日本海軍在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 》後,透過強化不受條約限制的輕巡洋艦以下補助艦艇,以彌補和英美海軍之間的差距而設計及建造的新型軍艦。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參照「夕張」號輕巡洋艦,大幅輕量化後完成設計。當中封閉式艦橋、砲塔式主砲等都成為後來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基本設計。

「吹雪型」由於建造期間長,不同階段的設計都有所變更,其中「白雪」號驅逐艦屬「吹雪型」的「特I型」,是先行設計及建造的十艘戰艦之一。

特點

「特I型」吹雪型驅逐艦備有高乾舷、長首樓船型及飛剪式艦首,並採用封閉式艦橋。相較過去的驅逐艦,「吹雪型」擁有較大的居住區,大幅改善船員的起居生活。此外,「吹雪型」為日本海軍首次在艦上安裝50倍口徑三年式雙聯裝炮的驅逐艦。但由於大幅輕量化,「吹雪型」艦體強度不足,重心較高影響了其穩定性,在經歷第四艦隊事件後才作出改造。

建造經緯

於1927年3月19日在横濱船渠動工,被命名為「第36號驅逐艦」,後來於1928年8月1日,改名為「白雪」號,級別屬於一等驅逐艦。

於1928年12月18日正式完工,加入第2艦隊第2水雷戰隊第11驅逐隊正式服役。

艦歷

於1930年12月1日至1931年12月1日轉為予備役,返回母港進行整修及改造。

於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曾參與攻佔上海市杭州灣戰爭,其後又參與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日语:?)戰役、太平洋戰爭南方侵略作戰中途島海戰所羅門群島作戰等多場戰役。 於1941年12月,加入第1艦隊第11驅逐隊。

於1942年1月參與興樓海戰,協助擊沉珊奈特號驅逐艦

於1942年3月,參與巽他海峽作戰,協助擊沉兩艘盟軍巡洋艦,「白雪」號在作戰中被擊中艦橋,造成1名船員死亡及11名船員受傷[參 1]

於1942年11月14日,「白雪」號參與了「第二次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成功擊沉兩艘美軍驅逐艦、另重創兩艘美軍驅逐艦[參 2]

於1943年2月,作為艦隊旗艦撤離瓜達爾卡納爾島,於2月25日加入第8艦隊

於1943年3月3日,「白雪」號奉命為前往萊城第51師團護航。在木村昌福少將指揮下,「白雪」號作為艦隊旗艦,率領7艘驅逐艦及8艘運輸艦出發前往萊城。艦隊在俾斯麥海海戰中被盟軍轟炸機攻擊,日軍艦隊接近全滅,旗艦「白雪」號沉沒,倖存者包括司令官木村及艦長平山敏夫少佐被「敷波」 號救起。於1943年4月1日除籍。

主要技術數據及武器裝備

技術數據 服役時
(1929年)
改造後
(1936年)
標準排水量1,680噸2090噸
滿載排水量1,980噸
全長118.5米118.5米
全闊10.36米10.36米
吃水3.19米
鍋爐艦本式ロ號専燒罐4座
引擊艦本式渦輪發動機2台(2軸)
軸馬力50,000匹
速度38節34節
續航距離5,000海里/14節
乘員219名
主砲127mm 50倍口徑三年式雙聯裝炮3座 6門127mm 50倍口徑三年式雙聯裝炮3座 6門
機槍7.7mm 九二式機槍2挺7.7mm 九二式機槍2挺
魚雷610mm 一二年式三聯裝魚雷發射管3座 9門
八年式魚雷
610mm 九0年式三聯裝魚雷發射管3座 9門
九三式魚雷
其他深水炸彈投射機2座
深水炸彈投下軌2道
深水炸彈投射機2座
深水炸彈投下軌2道

※空白為不明。

歷代艦長

艤装員長

  • 佐野哲中佐:1928年8月10日 -

艦長

  • 佐野哲中佐:1928年12月18日 -
  • 鈴木田幸造中佐:1929年11月30日 -
  • 柴田力中佐:1930年12月1日 - 1931年12月1日第二予備艦
  • 中原達平中佐:1932年3月15日 -
  • 金桝義夫中佐:1932年12月1日 -
  • 杉本道雄中佐:1934年11月15日 -兼任「初雪」號艦長(1935年1月15日 - 4月1日)
  • 龜山峯五郎少佐:1935年10月21日 -
  • 牟田口格郎中佐:1936年7月1日 -
  • 小川莚喜少佐:1937年2月1日 -
  • 廣瀬貞年中佐:1937年12月1日 -
  • 一門善記少佐:1938年6月25日 -
  • 折田常雄少佐:1938年10月5日 -
  • 戶村清少佐:1939年10月15日 -
  • 菅原六郎少佐:1940年11月15日 -
  • 平山敏夫少佐:1942年11月18日 -

同型艦

  • 吹雪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一號艦
  • 初雪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三號艦
  • 深雪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四號艦
  • 叢雲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五號艦
  • 東雲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六號艦
  • 薄雲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七號艦
  • 白雲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八號艦
  • 磯波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九號艦
  • 浦波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十號艦

參考資料

  1. M. Dan,《" Order of Battle – The Battle of the Sunda Strait 1942(英文)http://www.navweaps.com/index_oob/OOB_WWII_Pacific/OOB_WWII_Sunda_Strait.htm
  2. E.M. Hammel(1988),《 Guadalcanal: Decision at Sea, the Naval Battle of Guadalcanal, November 13-15, 1942(英文),Paperback,1988年初版,ISBN 978-0935553352

參考文獻

  • . 第一法規出版. 1995年 (日语).
  • . 光人社. 1997年 (日语).
  • 片桐大自. . 麥田出版. 1997年. ISBN 957-708-533-4 (中文(繁體)‎).
  • . 光人社. 2005年. ISBN 4-7698-1246-9 (日语).
  • . 学習研究社. 2010年. ISBN 978-4-05-606020-1 (日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