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燈影戲,是一種使用平面的、關節可動的、鏤空的人形,並將其置於光源與半透明屏幕或布簾間,用以敘說故事娛樂的傳統表演藝術

中國傳統皮影戲人物

在過去電影電視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印尼及馬來西亞

中国

江南風格皮影戲紙偶

皮影戏可能在中亞中國大陸印度地區源起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1][2]

不少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方士李少翁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並設帳弄影以招嬪妃李夫人之亡靈[3]。正如陝西皮影的流傳:“皮影戲始於漢,興於,盛於”。另一說亦與亡靈有關,唐代俗講僧在佛寺利用燈影說理和超渡亡靈。所以,皮影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

無論如何,皮影戲至宋朝時已有相當的規模與水平,而且相當盛行。南宋時,杭州更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至元代,軍隊更帶同皮影班子隨軍遠征,將皮影傳到中亞的國家;在13-15世紀,由西亞再傳到歐洲各國。皮影盛行於關中一帶,傳統劇目就有計數百本,唱腔則多達幾十種。

皮影戲于明朝万历(1573年-1619年)年间已十分盛行。明末清初,皮影藝術與道教結合,產生了環縣道情皮影。至清朝,皮影藝術已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大戶人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安置精工影箱和私養影班為榮。

但在清朝後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場聚眾起事,曾出現禁演影戲和拘捕皮影人之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民不聊生,皮影更一蹶不振。不過在抗日戰爭中,福建漳州就以皮影戲來宣傳抗日的鬥爭。自中國解放後,殘存皮影戲班和藝人,在當時政府的扶持下,得以復甦。但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皮影藝術因破四舊而再遭打擊。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逐漸受到重視。雖然皮影戲得以復甦和發展,但仍受電子影視和流行文化所衝擊。

中國的皮影藝術經過長期的流變,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諸如山西皮影、隴東皮影、陕西皮影、北京皮影、山东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獨有的風格特色。在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一度廣受歡迎。

河北

潮汕地区

纸影戲

台灣

台灣皮影戲據說自三百多年前由廣東潮州傳入。

土耳其

皮影戲物品

西安一家商店里的皮影道具

由於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緣故,各方面的情況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製作材料也根據當地的使用獸皮的情況而定。

根據宋朝《夢梁錄》記載:「京師初以素 紙雕簇,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 皮影原是用紙剪製,後來才改用皮革刻製。現時的皮影戲物品包括皮影人物、場面道具和景物,全都是利用手工,刀雕彩繪皮革制成。在中國,較多使用牛皮、羊皮、驢皮等等。

製作皮影的民間傳統工藝基本步驟,分別是∶刮皮、漿皮、描樣、雕鏤和著色。但若仔細,製作過程可由刮、磨、洗、刻、著色等共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約3000刀。皮影的造形製作,主要汲取了中國漢代的帛畫、畫像石和唐代的壁畫等的藝術手法和風格,再配以鏤空的線雕花紋。鏤空線雕花紋不單給予優美的造型外觀,而且避免了表演時出現大片黑影。

皮影人約30cm高,多為側面形像,外形輪廓以線條簡潔、平滑流暢為主。皮影的人物形像不是以追求真實和準確性,而是要合符表演需要。在燈光映照下,美麗的皮影人便活龍活現的展示在觀眾眼前。

內容

宋代皮影戲的內容,主要是“……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4]到清代時,影戲劇目分兩類:整本(亦稱整套)和單齣(亦稱單折)。此時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河北樂亭的影戲劇本作家高述堯所編寫的《二度梅》、《鎮冤塔》、《白狐裘》、《珠寶釵》被奉為灤州影戲的新四大影卷,能唱高述堯的劇本成為昔日衡量皮影藝人水平的依據。現在,著名的皮影藝術流派分別是山西皮影、隴東皮影和陕西皮影。

皮影戲演出的關鍵,在於操耍技巧和唱功。而此關鍵技巧都是經由師父傳授,學徒長期苦練的成果。另外,皮影戲還要配合音樂和燈光效果,才能觸動觀眾的情緒起伏。

動畫

皮影戲被攝制後,制成動畫,於電影上放映。

参考文献

引用

  1. Fan Pen Chen (2003), Shadow Theaters of the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sian Folklore Studies, Vol. 62, No. 1 (2003), pp. 25-64
  2. Orr, Inge C. . Asian Folklore Studies (Nanzan University). 1974, 33 (1): 69–84. doi:10.2307/1177504.
  3. 高承《事物纪原·影戏》中说:“故老相承,言影戲之源,出於漢武帝,李夫人之亡,齊夫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天人無巳,迺使致之。少翁為方帷,張燈爐,帝坐他帳,自帳中望見之,仿佛夫人之像也,不得就視之,由是世間有影戲。”
  4. 《夢粱錄》云:“凡傀儡敷衍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大抵弄此,多虛少實,如《巨靈神》、《朱姬大仙》等也。”

网页

  • 中国文化市场网: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甘肃环县道情皮影

外部連結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