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稱毕马龙效应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學生)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皮格馬利翁的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神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社會階級有關。

/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 美国心理学家羅伯特·羅森塔爾,与雷诺尔·雅各布森對皮格馬利翁效應做篇幅的發表和討論[1]。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假使老師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也正是因为罗森塔尔对该效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

觀察者期望效應,在真實生活中,被觀察者無察覺的情況下給與期望,並觀察結果。羅森塔爾斷言這樣的期望可以實質上去影響並且完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在這個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聪明的汉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

在后来的时间里,由于大部分老师都知道了实验的真相与结果,罗森塔尔的实验也因此经常会失败。这并不妨碍我们观察。在大部分学校中,教师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有更低的期望。从进入学校开始,教师就会不自觉对与自己相似、长得较高的学生、看起来乖巧的学生带有好感。大部分学校里的成绩好与成绩不好同样可以作为罗森塔尔效应的依据。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Rosenthal, Robert & Jacobson, Lenore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1992).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Irvington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