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英語:;又稱「自我应验预言」或「自我实现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1]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信念和行为之间的正反馈被认为是自我应验预言成真的主要原因。雖然此類预言的例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古印度時期的文學作品,然而「自证预言」這個名稱直到20世紀才由著名社會學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並對它的結構和推論作了比較系統化的定義。莫顿在他的著作《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中對自我应验预言作了如下闡述[2]

自我应验预言是一種能夠喚起新的行為的预言,並且該行為使得本來錯誤的概念變成了正確。

吸引力法则被視為是自证预言的一種。

例子

这一理論最著名的實驗出自1968年羅伯特·羅森塔爾博士與Jacobson博士所完成。首先,他們給一所中學的所有學生進行智商测試,然后告诉老師一些學生的智商非常高,讓老师相信這些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中將會飛躍成長。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的學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随機抽取。因此,他們智商不見得比其余學生還高。随後的實驗結果驚人:那些被老师認為「高智商」的學生(事實跟其餘學生的智商一样)在來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進。

心理學家認為原因有可能是:

  1. 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覺中給了這些「高智商」學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2. 給了更多學習資料和讓他們研究艱深的學習内容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students)[3]
  3. 對於所謂高智商學生的學習,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更多的反馈,如更挑戰性的問題[4]
  4. 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這些學生在課堂中活躍的機會[4]

文学中的表现

中国

史記》、《汉书》中記錄,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白帝化身)后得天下。

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相关条目

參考文獻

  1. “自证预言”的是与非,北京青年报,凤凰网
  2. 罗伯特·金·莫顿. . 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pp.477. ISBN 978-0-02-921130-4. OCLC 253949 (英语).
  3. Good, Thomas L.; Brophy, Jere. . Slavin, Robert E. (编). 0. Routledge. 2013-03-07: 25–68. ISBN 9780203056950. doi:10.4324/9780203056950-2 (英语).
  4. Harris, Monica J.; Rosenthal, Robert.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 97 (3): 363–386. ISSN 0033-2909. doi:10.1037//0033-2909.97.3.363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