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溪无铭阙
重慶盤溪無銘闕在重慶市嘉陵江北岸的盤溪香爐灣,當地人稱為香爐石。其地後高前低,下臨深溝,前方為嘉陵江。現原址存右闕,已建亭保護,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左闕塌毀後,闕身殘石於1950年代初由重慶市博物館運回館中保護。此闕西向,由細黃砂石建成。
無銘闕 | |
---|---|
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重慶市盤溪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漢代 |
編號 | 2 |
登錄 | 1956年8月16日 |
無銘闕 | |
---|---|
重慶市第一批文物古蹟保護單位 | |
地点 | 重慶市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漢代 |
編號 | ? |
登錄 | 1962年2月18日 |
盤溪無銘闕 | |
---|---|
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重慶市盤溪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漢代 |
編號 | 61 |
登錄 | 1980年7月7日 |
無名闕 | |
---|---|
重慶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江北區盤溪香爐灣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漢代 |
編號 | 16 |
登錄 | 1983年12月1日 |
盤溪無銘闕 | |
---|---|
第一批重慶市(直轄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江北區石馬河鎮盤溪香爐灣 |
時代 | 漢代 |
編號 | 28 |
登錄 | 2000年9月7日 |
1956年8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建政後曾建四方亭加以保護[1]。1962年2月18日列為重慶市第一批文物古蹟保護單位[2]。1980年7月7日公佈為四川省重新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3]。1983年12月1日列為重慶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5]。
建筑构成
右闕現存臺基、闕身和樓部一部份,由六層石材構成,通高415公分。頂蓋有瓦棱之形,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尚存,現已失去。
臺基,由一層石材構成,高33公分,寬195公分,進深130公分,無刻飾。
闕身,為獨石,呈側腳式。其高226公分,下寬115公分、進深64公分,上寬80公分、進深54公分。四隅隱起柱形,無欄額和地栿。左側面刻白虎銜璧。右側面刻一人首蛇身的形象,此像雙手上舉,捧一圓月,月中一蟾蜍,應是女媧捧月。
重慶市博物館所保存的左側闕身殘段,高80公分,面寬及進深尺度與右闕相應部位相同.除了柱形,右側面刻青龍銜璧,左側面刻伏羲捧日。
此闕左、右側的外側面均有刻飾(即伏羲、女媧圖),這是川中諸闕所沒有的。由此可知,此闕原無耳闕,形制特殊。
此闕除了常任俠先生在1942年撰寫的《民俗藝衛考古論集》中有簡略記述,未見其他書著錄。其建造時間可作如下推斷:比較川中諸闕,此闕闕體特小,雕刻亦較簡樸面粗糙,但仍有許多相同之處(如闕身獨石,與川東諸闕一致;闕身側面所刻龍、虎與忠縣㽏井溝及渠縣諸闕所刻相似;樓部斗拱造型又與沈氏闕相近)。
註釋
- "『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關於在工農業生產建設中注意保護文物的通知』,「(56)省二文字第0618號」
- 《重慶市文物古跡情況調查和今後工作意見》,重慶市檔案館藏,1085/1/729
- 『關於重新公布全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八〇年七月七日,川府發(1980)154號文件
-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重新公布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重慶市人民政府文件,重府發〔1983〕208號,1983年12月1日
-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渝府發[2000]83號,2000年9月7日
- 《四川漢代石闕》 徐文彬等編著 北京 : 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