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戰隊


督戰隊為軍隊中的监督單位,在战场上监督军官和新兵,以防止消极避战和逃逸。与宪兵均最早出现于王朝时代的法国。若出现逃兵现象,历史上督战队有对逃亡的军官、士兵,不经军事法庭审判,就地处置(枪决)的事件发生;较需要遵循军法行事的宪兵手段更极端。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会引起基层官兵的反感,所以除大量征用新兵的时期,作用有限并逐渐被淘汰。

概要

大多国家在战时都有军队臨時受托督战任务;但是通常不会有部队專以督战作为其主要任务,盖因这样做缺乏效率和机动性且易导致众怒。

督战队多出现于军队及其所在国家处于军事、政治上的不利地位,军队战斗意志不足甚至处于哗变边缘,而政界及军方高层以督战队这种强制手段维持战场的运作;在战局有利的进攻中,督战队无必要且常会打乱战斗部署。督战队的作用也仅限于人数较少的军官、无作战经验的新兵、临时征召的限制装备的囚犯;而督战队本身因人数、战场经验、武器装备,均不及有军令组织、实际战场作战经验、优先获得先进装备的正规军,无法应对成建制的正规作战部队的,所以在一战后被逐渐淘汰。

簡史

俄国

在一战中的俄德、俄奥匈战场,沙皇尼古拉二世就設立有督戰隊,但随着战场失利及国内经济的崩溃,这种简单的手段无法阻止大量的底层士兵厌战并倒戈,终致十月革命爆发。

布爾什維克黨人在十月革命時期也循旧制有設立督戰隊,在後來的俄國內戰中也有出現。但蘇聯方面意识到督戰隊方式过于简单且效果有限,除了循沙俄旧制在十月革命與俄國內戰时期于軍中設立督戰隊外,逐渐將沙皇时期督戰隊替换为內務人民委員會,充當蘇共中央的眼線,在平时即开始关注基层官兵情绪,与白军不同并最终战胜白军。後來蘇聯軍中的督戰隊則轉型為雙長制底下的軍中政治委員,以符合「黨指揮槍」的治軍綱領。

德国 

二战末期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督导官也曾强迫准备投降的士兵和平民继续战斗。

中国

中國抗日戰爭时期的中国军队多有督战队,中国军队中,無論國民黨或共產黨,雙方有很多士兵因临阵逃脱而被处决。

國共內戰期間雙方也在前線設立督戰隊,如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國民黨的督戰隊被授權逕行射殺抗命者或陣前逃亡者;另外在长春围困战期間,解放軍也用督戰隊封鎖長春的出入通道,以斷絕城內國軍补给。

朝鲜战争

如同先前的國共內戰一般,韓戰期間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也有安插督戰隊,以管控在國共內戰期間向解放軍投降後被投入韓戰戰場的前國軍戰俘”。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兵员充足,且知道美军实力,入朝作战的均为优选、可靠、优先获得一线装备且具备作战经验解放军主力部队;尽管其中有前国军起义士兵,却是因国共战争期间解放军主力编制有所损失,而经挑选分散补充至解放军中,与主力部队融为一体,大部分作战意志坚定。反而是朝鲜战争中,韩国国军中有不满李承晚在政治军事上的作为,因而李承晚在韩国国军中设置有一个“肃清委员会”,主要责任就是督战。1951年志愿军南下,韩军某师在尚有一英里的距离之际,便上演战场集体大逃亡。当时李承晚就是派出督战队弹压溃军,但结果却是督战队反被溃军杀光。

參見

  • 憲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