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階層

知識團體英語:Intelligentsia,拉丁語:intelligentia)是由從事複雜的智能勞動且旨在傳播某種文化的人所組成的社會團體。因此,從作家、藝術家到學校教師、書籍的讀者都可被包括在此概念中。在革命前的俄羅斯,此概念最初被用於形容在文化上和政治上有主動性的人。知識團體的俄語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一詞被定義為「接受了專業教育,在科學、技術和文化等特殊領域具備平均水準以上之能力的心勞者」[1]。但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更具體地指於公元十九世紀中葉在俄羅斯出現的知識分子,他/她們「道德感強烈、有深重的使命感與罪惡感、具有批判意識、與一般大眾疏離以及與官方權力隔絕」[2]

为了描述知识分子的社会群体,知识分子理论的父亲Vitaly Tepikin提出了10个定义特征:

1)先进的时间道德理想,对邻居的敏感性,机智和柔软的表现;

2)积极的心理工作和持续的自我教育;

3)爱国主义,基于对他的人民和全心全意的信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小和大的祖国;

4)创造性的知识分子的所有群体的indefatigability(而不仅仅是其艺术的一部分,因为许多人认为),禁欲主义;

5) 独立,表达自由的欲望和发现它 他自己;

6)批判态度现任政府,谴责任何 不公正,反人类主义,反民主的表现;

7)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促使良心,在最困难的条件,甚至倾向自我否定;

8)现实的暧昧的看法,这导致政治波动,有时-和保守主义的表现;

9)由于未能实施(实际或明显),有时会导致智力的最终孤立的高度愤慨感;

10)周期性的误解,由知识分子的各个群体的代表相互排斥,以及一个单位,这是由自私和冲动(通常是艺术知识分子的特征)的攻击引起的。

翻譯

中國學者通常將俄語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英語:Intelligentsia)一詞翻譯成知識階層,以強調其共同使命,強調它是一個知識人組成的共同體;而將интеллектуалы(英語:intellectuals)譯為知識分子,強調其職業特徵和教育特徵。[3]事實上,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一詞在不同文獻中也被翻譯成知識分子魯迅在《三間集》中將該詞翻譯成「印貼利更追亞[4]

余英時在《中國知識階層史論》一书中使用知識階層的概念, 用以阐述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階級[5]

孫中山認為,知識階級裡面,「就是有有害的知識,沒有有益的知識。」[6]

代表人物

十九世紀俄羅斯知識階層代表人物

  • 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
  • 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
  • 尼古拉·亞歷山大羅維奇·杜勃羅留波夫

參考文獻

  1. 凃苑容《俄國知識分子的崛起與沒落》, p.17 , 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49908/1/55400501.pdf
  2. 凃苑容《俄國知識分子的崛起與沒落》, p.21, 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49908/1/55400501.pdf
  3. 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6-78页
  4. .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7).
  5.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6. 孫中山:〈要圖工人經濟生活的安全幸福〉,刊戴季陶:《訪孫先生的談話》,見《民國日報》副刊《星期評論》,上海:民國日報社,1919年6月22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