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鱷
福鱷(學名:),又名鱷雀鱔、大雀鱔,臺灣命名為錘骨雀鱔,俗稱鱷魚火箭,是一種很原始的輻鰭魚。它的名字來自它跟鱷魚一樣的短吻和兩排匕首般鋒利的牙齒。背部呈褐色或橄欖色,腹部則較為淺色。鱗片是菱形硬鱗,美洲印第安人有時會拿來作為寶石。
福鱷 化石时期:中新世至今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
目: | 雀鳝目 Lepisosteiformes |
科: | 雀鱔科 Lepisosteidae |
属: | 大雀鳝属 Antipodocottus |
种: | 福鱷 A. spatula |
二名法 | |
Atractosteus spatula Lacépède, 1803 | |
異名 | |
|
福鱷是雀鱔目中體型最大的以及是北美洲最大的淡水魚之一,身長達8至10英尺(2.4至3.0)、體重至少200至350英磅(91至159)。
特徵
福鱷的身體覆蓋著一層菱形釉層的硬磷(類似牙齒的琺瑯質),像是穿著鋼盔鐵甲。雌魚比雄魚略大,是现存雀鳝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鱼身呈长筒形,密布青灰色菱形鳞片,带有暗黑色斑纹,吻部前突,上下颚密布利齿,形似鳄口,因此得名。跟牠們的大部分近親不同,福鱷能呼吸空氣,並且可以在離開水的情況下存活長達兩小時。
行為
繁殖
福鳄每年5至8月繁殖产卵,雌鱼每次产下14至20万枚卵,但只有极少数侥幸躲过天敌成功孵化,卵呈淡绿色,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孵化期约6至8天,雄性6岁左右性成熟,雌性则长达11年,寿命26至50年,最高纪录75年。
分類歷史
起先所有雀鱔目的物種都只分類在雀鱔屬中。[2]後來,康斯坦丁·薩繆爾·拉方斯克-舒馬茨(Constantine Samuel Rafinesque-Schmaltz)於1818年替福鱷起了Atractosteus adamantinus的學名,並編入大雀鱔屬中[3],不過一路以來,大雀鱔屬都被認為是雀鱔屬的異名。於1976年,大雀鱔屬才正式被確認。[4]
參考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福鱷 |
- 稽石,廣州麗江花園湖内大量錦鯉消失 原來是“湖怪”作惡,南方都市報(奧一網),2018-04-02
- Lacepède, B. G. E. 1802. 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 vol. 4. Paris: Chez Plasson, Imprimeur-Libraire, i–xliv + 1–728.
- Rafinesque, C. S. . Western Rev. Misc. Mag. 1820: 165–173.
- E. O. Wiley. . Mus. Nat. Hist. Univ. Kansas Misc. Publ. 1976, 64: 1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