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西秦戲」、“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聲),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秦腔開创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陕西易俗社正表演的秦腔剧目
秦腔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甘肃省秦剧团,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分类传统戏剧
序号160
编号项目IV-16
登录2006年

历史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并围绕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发展。秦腔形成于,精进于,昌明于,完整于,成熟于,广播于[1]。清康熙年间,陕西泾阳张鼎望写出《秦腔论》,此时的秦腔早已发展成熟。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直接影响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1912年,易俗社成立於西安,专演秦腔,锐意改革,推出众多新剧,并吸收京剧等剧种的方法,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

標準音

秦腔标准音是来自西安近郊泾阳县三原县高陵县一带。[2]

特点

秦腔唱腔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其中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八大怪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大净、毛净)、一,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著名演员

  • 秦腔当代四大名旦(商业评选)
    • 李梅
    • 李娟
    • 齐爱云
    • 柳萍
  • 秦腔当代四小名旦 (商业评选)
    • 李君梅
    • 袁丫丫
    • 刘颖
    • 梁少琴
  • 魏长生
  • 王湘云
  • 陈媄碧
  • 申祥麟
  • 戴春荣
  • 栾小惠
  • 桃琐儿
  • 岳色子
  • 润润子
  • 玉喜儿
  • 陈雨农
  • 赵杰民
  • 李云亭
  • 刘立杰
  • 王文鹏
  • 马平民
  • 苏哲民
  • 苏育民
  • 刘箴俗
  • 王天民
  • 李正敏
  • 田德年
  • 何家颜
  • 党甘亭
  • 刘毓中
  • 李逸笙
  • 王玉琴

经典剧目

被記錄過的秦腔剧目超过10000本,居中国300多剧种之首,但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现在统计约3000至4000部,完整剧目不过2000千多部,多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以及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现代戏。

经典电影剧目

參考資料

  1. 《秦腔论》,张鼎望,1705年
  2. . 腾讯新闻——轉自华商报. 2015-06-22.

参见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