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小說)

秧歌》是張愛玲於1955年創作的小說,描寫小村莊農人金根一家在飢餓之中掙扎求存的故事,反映了土改後中國大陸的農村生活。小說最初以英文寫就發表,後由張愛玲本人譯成中文。

秧歌
2010年張愛玲典藏版封面
原名秧歌
作者張愛玲
类型小說
系列張愛玲典藏
语言中文
故事背景地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行情况
封面設計吳欣潔
出版机构今日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1954年
出版地香港
页数205
规范控制
ISBN978-957-33-2620-5
OCLC

故事簡介

該書描寫中國共產黨治下的農村生活,農人面對鄉幹部、軍人等多方壓榨,惶惶不可終日的悲慘生活狀況。故事背景設定於土改完成之後。以農民金根和其妻子月香為主要人物。金根為人訥言而善良。月香則精明而善於處事,本在上海幫傭,後來回到農村。在飢餓中,他們同旁人一樣,都不得不面對沉重而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也需要參加各種種政治活動。最終,爲了給四鄉的軍屬拜年,農會給每家攤派半只豬和四十斤年糕。金根因王同志說他斤兩不足而“嚷起來”,被視為“反革命份子”,其女兒阿招也在混亂中被人踩踏致死。月香同負傷出逃的金根躲在山中。金根為免禍延妻子,投水自殺。月香則燒掉了村中的倉庫,自己也被民兵趕入火海之中。等到春天來臨時,村裡依舊彌漫著飢餓。[1]

寫作背景及爭議

陈子善称,张爱玲於1950年夏季曾经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土改两个月[2] ,李开第、魏绍昌、袁良骏三人也曾經提及张爱玲参加过土改,惟祝淳翔在《东方早报》的文章認為此事可疑[3],也有人認為《秧歌》是美国新闻处委托张爱玲写的,惟陈晓勤在《南方都市报》的文章則认为此说不正确[4],而美國新聞處的相關負責人也否認了這種講法[5]。關於張愛玲描述土改真實性的問題,中國大陸以外的意見一般認為真實,而中國大陸的早期意見則是質疑,但這種情況在近年來有所轉變[6]

評價

胡適於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五日給張愛玲的信中說:[1]

此書從頭到尾寫的是“飢餓”,——書名大可以題作“餓”字,——寫的真細緻,忠厚,可以說是寫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我讀的中國文藝作品,此書當然是最好的了。

參考資料

  1. 張愛玲,《秧歌》,台灣:皇冠出版社,1954年第一版
  2. 陳子善. . 蘋果日報. 2010-12-05.
  3. 祝淳翔. . 东方早报. 201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6).
  4. 陈晓勤. . 南方都市报. 201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5. 高全之. (百度文庫). [2020-08-12] (中文).
  6. 黃勇. (PDF). 21世紀網路版. 2004, (2004年三月號第24期). 我們看到了張愛玲對土改截然不同的表現,就自然要牽涉到小說真實與否,誰更真實的問題,該問題歷來爭議頗大,然大致上可就地域劃分為海外與國內兩派觀點,前者多數認為其「真」,後者則持相反意見,直到近年來有所改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