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簇射
空气簇射(英語:)[1]:宇宙射线进入大气层,与大气中的分子多次碰撞,相互作用后,产生许多游离的粒子和电磁辐射;在许多公里范围内出现彩色的射束;这种现象称为空气簇射。 这是天文学家布鲁诺·罗西于1930年末观察宇宙射线时发现的。 宇宙射线中包含各种粒子,如:质子、核、电子、光子、正电子等,以及电磁辐射。它们冲击空气中的分子,产生许多带能量的不稳定正子,衰变成其它的粒子和电磁辐射。 它们是空气簇射中的部分成份。宇宙射线和空气分子碰撞后,主要产生介子;也有K介子。它们是不稳定的,不久就衰变为其它粒子。其中的中性介子衰变为光子;光子和空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电磁波和更多的光子和正子;这就是空气簇射彩色光的成因。 直到现在,超高能(>10^18 eV)宇宙射线的本质和来源仍然是个谜。 天体物理学者計劃测量广泛空气簇射的深度、二次发射粒子的数目、入射粒子的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来得到超高宇宙射线成分的知识。 皮埃尔和欧捷合作测量了从超高能宇宙射线而来的广泛空气簇射数据,得出能量在10的19次方eV范围的宇宙射线的平均质量是渐渐增大的[2]。
参考文献
- Rao,M.(1998),Extensive air shower, world scientific,P.5. ISBN 9789810228880
- J.Abraham et al. Phys. Rev. Lett. 104,09110(20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