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总表第一表

《简化字总表》第一表为不可用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共350个(1964年版《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有352个简化字,1986版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保留[復、複]):

繁體字 簡化字 簡化方法 來源
從俗,改換聲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1]彙音寶鑑[2]增廣字學舉隅[3]正字通[4]
新造,假借「」字[5] 新字[6]
從俗,改換聲旁 《正字通》
從俗,假借再用 《正字通》[7]《重訂直音篇·土部》[8]
從俗,同音假借
從俗,草書楷化 《第一批簡體字表》[9]宋元以來俗字譜[10]
從俗,改換聲旁及形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11]《彙音寶鑑》[12]
從俗,刪減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13]《四聲篇海(明刊本)》[14]《宋元以來俗字譜》[15]
從俗,偏旁改簡 《字學三正》[16]
從俗,符號替代
新造,形聲字
從俗,刪減偏旁
本字再用
從俗,近音假借
北方俗字,近音假借
北方俗字,改換聲旁
從俗,採用通假字 《宋元以来俗字谱》
從俗,假借 《第一批簡體字表》[9]《俗書刊誤》[17]《宋元以來俗字譜》[18]《字彙》[19]
方言俗字,替換聲旁(璀璨的璨不改爲山)
方言俗字,草書楷化
從俗,符號替代 《宋元以來俗字譜》[20]《清平山堂話本》[21]
從俗,符號替代+偏旁類推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符號替代+偏旁類推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又改良,刪減偏旁再加一點加以區別 《宋元以來俗字譜》
方言俗字,改換聲旁
從俗,改換聲旁 《仏教難字大字典》
新造,假借
方言俗字,改換形聲
中古俗字,新會意字 康熙字典[22]
方言俗字,改換形聲
從俗,偏旁改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23]《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改換聲旁
北方俗字,改換形聲
從俗,同音假借(另兼正字)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同音假借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本字再用
北方俗字,改換形聲
從俗,本字「処」的俗寫體 《宋元以來俗字譜》《簡易字說》
從俗,刪減偏旁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偏旁改簡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偏旁改從俗體 《宋元以來俗字譜》
新造,標音字,假借同音字「」再加一橫[24]
從俗,改換聲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9]《彙音寶鑑》《宋元以來俗字譜》[25]《增廣字學舉隅》
從俗,改換聲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9]《宋元以來俗字譜》《彙音寶鑑》《增廣字學舉隅》
從俗,聲旁改簡
從俗,聲旁改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23]《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符號替代
從俗,符號替代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刪減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26]《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改換聲旁 《康熙字典》
從俗,刪減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9]《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同音假借
現代俗字,刪減偏旁
從俗,同音假借
從俗,近音假借
從俗,刪減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27]《宋元以來俗字譜》[28]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刪減偏旁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刪減偏旁 《宋元以來俗字譜》
採用注音符號「ㄦ」 《常用簡字普》
新造,在假借為「凡」的基礎上增添形旁[29]
從俗,同音假借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採用輪廓特徵
從俗,改換聲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30]《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刪減偏旁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30]《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改換聲旁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刪減偏旁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復爲廢除後起字,再用本字;複爲同音假借
從俗,來自草書體 《第一批簡體字表》《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近音假借
從俗,改換聲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9]《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從本,再用本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31]《簡易字說》《康熙字典》《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刪減形旁
從俗,改換聲旁,亦假借字
從俗,改換聲旁
從俗,改換聲旁
從俗,同音假借
從俗,草書楷化 《宋元以來俗字譜》
本字再用
從俗,刪減偏旁 《常用簡字普》
從俗,先以符號替代,後以類推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9]《宋元以來俗字譜》
吳語俗字,改換聲旁,亦假借字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符號替代
從俗,刪減偏旁,假借別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13]《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合併,刪減偏旁,本字再用
從俗,先從俗字「𨋌」,再類推偏旁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同音假借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本字再用 《康熙字典》
從俗,草書楷化 《簡易字說》
從俗,刪減偏旁,亦改換聲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27]《宋元以來俗字譜》
解放字,新形聲字
從俗,同音假借
從俗,符號替代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符號替代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9]《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9]《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9]《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合併,再用本字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合併,兩字併入俗刪減偏旁的俗字
解放字,先採用輪廓特徵,再加以簡化
從俗,先從符號替代的俗字「鳮」,再類推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26]《宋元以來俗字譜》
北方俗字,改換聲旁
北方俗字,改換聲旁
現代新字,刪減偏旁
從俗,草書楷化 《宋元以來俗字譜》
同音合併,本字再用
方言俗字,改換聲旁,亦假借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
從俗,符號替代
解放字,改換聲旁
從俗,刪減偏旁留下輪廓特徵,亦假借字
從俗,草書楷化 《宋元以來俗字譜》
從俗,先從別字作「礆」,再類推偏旁
軍用俗字,改換聲旁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刪減偏旁,亦改換聲旁
從俗,刪減聲旁
從俗合併,改換聲旁,亦假借
解放字,改換聲旁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合併,改換聲旁,亦假借
從俗合併,假借
從俗,符號替代
從俗,新形聲字 《手头字第一期字汇》[32]《手頭字之提倡》申報 Feb. 24, 1935. No. 22210[33]
解放字,刪減偏旁
從俗,先刪減偏旁留下部,再草書楷化 《第一批簡體字表》[34]《宋元以來俗字譜》
現代新字,改換聲旁
從俗合併,改換聲旁,亦假借 《康熙字典》
從俗,改換聲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35]《宋元以來俗字譜》
本字再用
從俗,刪減偏旁
本字再用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刪減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30]
從俗從本,刪減偏旁,本字再用
從俗,改換聲旁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從本,刪減形旁,假借再用
從俗合併,偏旁改簡,亦假借
從俗合併,偏旁改簡,亦假借
本「藍」字的草寫,後被借用
新造,改換聲旁
新造,改換聲旁
新造,改換聲旁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合併,音義相近的假借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合併,刪減偏旁,亦同音假借
古俗字,另起會意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26]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同音假借
從俗,偏旁草寫 《第一批簡體字表》[9]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9]
從俗,草書楷化
從俗,草書楷化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11]
醫院俗字,聲旁換簡
北方俗字,聲旁換簡
音近假借
從俗合併,偏旁改簡,亦假借
從俗,草書楷化 《第一批簡體字表》[30]
從俗,聲旁換簡
從俗合併,刪減聲旁,亦假借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27]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27]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27]
解放字,草書楷化
從俗,先取改換聲旁的俗字「」,再類推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35]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9]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合併,俗體有時混用四者
從俗,草書楷化
從俗,同音假借
從俗,改換聲旁俗字「庿」的加以簡化 《第一批簡體字表》[13]
新造,刪減偏旁,亦會意字
從俗從本,假借再用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草書楷化
從俗,草書楷化
從俗,偏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26]
從俗,偏旁換簡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改換聲旁,亦假借
從俗
從俗,聲旁換簡
從俗合併,聲旁換簡,亦音近假借
從俗合併,聲旁換簡,亦音近假借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合併,先合併兩字為「」,再類推偏旁
本字再用
從俗,符號替代
新造,合併兩字入新造的形聲字
改換聲旁
從俗,改換聲旁
從俗
符號替代
從俗,偏旁換簡
從本字合并,同音假借
從本字合并,同音假借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9]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9]
從本字合并,同音假借
偏旁換簡
偏旁換簡
從俗,偏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31]
偏旁換簡
從俗,偏旁換簡
採用輪廓特徵
從俗,採用輪廓特徵
從俗,刪減偏旁
刪減偏旁
從俗,偏旁換簡
從俗,草书楷化
假借再用
從俗,同音假借
從俗,刪減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30]
新假借字,改換聲旁
從俗
新造,草書楷化
偏旁換簡
從俗,偏旁換簡
新造,刪減偏旁
新造,草書楷化
刪減偏旁
符號替代
從俗,符號替代
從古,同音假借
先合併兩字為「」,再符號替代
從俗,刪減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36]
從俗,刪減偏旁
從俗假借;四字有別
改換聲旁
「」俗作「」,兼作「」則是新用法 《第一批簡體字表》[9]
符號替代
刪減偏旁
從俗假借;「」原為「笨」之異體 《第一批簡體字表》[26]
從俗,刪減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13]
從俗;「」之類推 《第一批簡體字表》[37]
從俗 《第一批簡體字表》[30]
從俗,改換聲旁
近代新字;「」原為「」之俗字、草書 《第一批簡體字表》[34]
從俗
刪减偏旁
從俗;「」是「団」的變體,「団」則為「」之略字;省上部。
從俗,刪减偏旁
刪减偏旁
從俗,偏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38]
從古 《康熙字典》
從俗;「」從日本傳入 《簡體字原》[39]現代日本の異體字[40]《常用簡字普》[41]《俗字畧字・畧字・一》[42]
從俗,偏旁換簡
從俗,刪减偏旁
刪减偏旁
改換聲旁
刪减偏旁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26]
從俗,改換聲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38]
从俗,改換聲旁 《常用國音字彙》
刪减偏旁
從俗,改換聲旁
改換聲旁
從俗,刪减偏旁
從俗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从俗,草書楷化 《第一批簡體字表》[37]
草書楷化
偏旁換簡
從俗 《第一批簡體字表》[30]
草書楷化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刪减偏旁
從俗,偏旁改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9]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刪减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38]
「塩」刪减偏旁
從俗,刪减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11]
符號替代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11]
聲旁換簡
改換偏旁
從俗合并,方言字「」簡化 《第一批簡體字表》[13]
符號替代
從俗合并,原字爲「叶(shè)公好龙」
從俗,刪减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26]
改換偏旁
改換偏旁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23]
[43]聲旁換簡
聲旁換簡
從俗合并,聲旁換簡
從古,刪减偏旁
從俗合并,同音假借,偏旁做「」字改成「尤」
改換偏旁
聲旁換簡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合併,同音假借
「」字假借同音字「」再加形旁「口」[44]
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45]
符號替代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9]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9]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改換偏旁
聲旁換簡
聲旁換簡
刪减偏旁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11]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聲旁換簡
刪减偏旁
從俗,符號替代 《第一批簡體字表》[13]
從俗 《第一批簡體字表》[13]
從俗 《第一批簡體字表》[46]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9]
從俗,聲旁換簡 《第一批簡體字表》[9]
符號替代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 《第一批簡體字表》[47]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合併,聲旁換簡
聲旁換簡
從俗合併,聲旁換簡
從古 《第一批簡體字表》[23]
從俗 《第一批簡體字表》[34]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從俗,刪减偏旁 《第一批簡體字表》[27]
刪减偏旁
從俗 《第一批簡體字表》[11]
改換偏旁
刪减偏旁
刪减偏旁
刪减偏旁
刪减偏旁
從俗合併,同音假借
刪减偏旁
从俗字「」演变而来
改換偏旁

参考文献

  1.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頁 ㄞ韵.
  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3. : 第258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4. : 第11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5. : 第975頁.
  6. 趙太侔. 《關於漢字簡化問題》. 山東大學學報(人民科學)1957:1,165-186頁
  7.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垻,必架切。音霸。障水堰。今謂堰埭曰垻。俗作壩。」
  8. : 第30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壩:音霸。障水堰。垻:同上。」
  9.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頁 ㄢ韵.
  10. 劉復、李家瑞編. . 1601年: 第132頁.
  11.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4頁 ㄤ韵.
  12. : 第386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13.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頁 ㄠ韵.
  14. : 第344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15. 劉復、李家瑞編.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1930年出版,1957年重印: 第132頁.
  16. : 第69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17. : 第548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蝅:俗作蚕非。」
  18. 劉復、李家瑞編.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1930年出版,1957年重印.
  19. : 第37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蝅:俗作蚕。」
  20. 劉復、李家瑞編.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1930年出版,1957年重印.
  21. 洪楩(编);曾昭聪、刘玉红(校). . 黃山書社. 2010年6月1日. ISBN 9787546115634.
  22. : 第297頁.
  23.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4頁 ㄥ韵.
  24. 1955年《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字與「」字合併簡化為「」。
  25. 劉復、李家瑞編.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1930年出版,1957年重印: 第132頁.
  26.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頁 ㄧ韵.
  27.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頁 ㄨ韵.
  28. 劉復、李家瑞編. . 1601年: 第38頁.
  29. 1955年《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字簡化為「凡」。
  30.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頁 ㄣ韵.
  31.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頁 ㄜ韵.
  32. 简化字溯源
  33. http://chinese.stackexchange.com/a/3675
  34.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頁 ㄡ韵.
  35.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頁 ㄩ韵.
  36.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頁 ㄟ韵.
  37.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頁 ㄝ韵.
  38.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頁 ㄚ韵.
  39. 易熙吾. . 中華書局. 1910年: 第25頁. 香光作「彳韦」。有用日本字作卫者。
  40. 笹原宏之、横山詔一、エリク・ロング 『国立国語研究所プロジェクト選書2·現代日本の異体字·漢字環境学序説』 三省堂、2003年、36頁。
  41. 陳光垚. . 中華書局出版. 1955: 17. 況且「衛」字許多人都寫作「 」或「」,據說是借自日本的片假名,外國字母還可參用,本國字母當然更可用了。
  42. 黒柳勲. . 雄山閣出版. 1910: 第240頁.
  43. 约定俗成简化字「癕」。
  44. 1955年《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字與「」字合併簡化為「」。
  45.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頁 ㄩ韵.
  46.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頁 ㄞ韵.
  47.  第一批簡體字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頁 ㄛ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