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经十书
《算经十书》是指中国汉、唐时期遗留下来的十部重要数学书籍的一个总称。明初严恭在《通源算法》称之为“十经”,明末程大位《算法统宗》称之为“十书”。清代戴震校勘,交亲家曲阜孔继涵在1777年刻印的微波榭本最早采用《算经十书》这个统称。[1]近代,1963年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简称《周髀》)、《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附录《数术记遗》、《夏侯阳算经》。1998年郭书春,刘纯校点的《算经十书》,次序依照钱宝琮校点本。这十部书虽不能概括中国汉唐时期的全部数学知识,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古代先贤的理论成就。
历史
唐代李淳风等人注释十部算经,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完成,作为国子监算学馆的教材和明算科的考试项目。但是唐代的十部算经和现在的《算经十书》不尽相同,根据徐岳《数术记遗》的记载,李淳风注释的十部算经是:《周髀》、《九章》、《海岛》、《孙子》、《张邱建》、《五曹》、《五经》、《缉古》、《缀术》和《夏侯阳算经》。
北宋中国印刷术广泛使用之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秘书省重新刊刻《十书》,没有了《缀术》一部,即在此时该著作已经失传。另唐代立于学官的《夏侯阳算经》那时也已失传。韩廷撰的《算书》三卷,卷首有“夏侯阳曰”字句,欧阳修编《新唐书》时误以为韩廷著《夏侯阳算经》,因此在北宋重刻《算经十书》时,以韩廷撰的《算书》当成《夏侯阳算经》。[2]
南宋人鲍澣之于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翻刻所得几部算经时,将其于杭州七宝山宁寿观藏书中找到的一部徐岳编著的《数术记遗》以为唐代用书之一,一并付印。
明代编撰的《永乐大典》收入《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音义》《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数术记遗》则收入《秘册汇函》丛书。
清初《算经十书》北宋刻本全部失亡,南宋鲍澣之刻本仅存《周髀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缉古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六部孤本和《九章算术》残卷。 毛扆将收罗到的七部南宋鲍澣之刻本,影抄为汲古阁本(现存國立故宫博物院臺北分院)。清代经学家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等七部算书,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另从汲古阁丛书辑出《张邱建算经》、《缉古算经》和《数术记遗》,一共十部算经,进行校勘,作图和注释作为收入《四库全书》的底本[3]。
乾隆三十九年刻印的《四库全书》收入《周髀算经》、《音义》、《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夏侯阳算经》。后来戴震又根据汲古阁本从新校勘十部算书,交儿女亲家孔继涵[4]刻成微波榭版,并第一次用《算经十书》称呼。
- 周髀算經
- 九章算術
- 海岛算经
- 孙子算经
- 张邱建算
- 五曹算经
- 缉古算经
- 数术记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