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湖

維多利亞湖英文,又名Victoria Nyanza)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面積68,870平方公里,僅次於蘇必略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淡水湖。

維多利亞湖
Lake Victoria
維多利亞湖的日落景致
类型熱帶淡水湖
屬於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
主要流入卡蓋拉河
主要流出白尼羅河
集水面积184,000平方公里
最大长度337公里
最大宽度250公里
表面积68,800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40公尺
最大深度83公尺
水体体积2,750立方公里
岸长13,440公里
表面海拔1,133公尺
定居点基蘇木姆萬扎布科巴恩德培
1岸长衡量标准不定。

如果依含水量來比較,維多利亞湖共有2760立方公里的淡水量,排名世界第七。維多利亞湖的水源主要來自直接降雨及數千條的小溪流。流進維多利亞湖的河流中,最大的是卡蓋拉河,由維多利亞湖的西岸進入維多利亞湖。維多利亞湖是白尼羅河(世界最長河尼羅河支流)的源頭,由維多利亞湖北岸的金賈流進白尼羅河[1]

維多利亞湖位於東非大裂谷區,由非洲三國:肯亞坦桑尼亞烏干達所擁有,目前這三國在維多利亞湖畔都有不錯的觀光業發展。

維多利亞湖湖域呈不規則四邊形,南北最長有337公里,東西最寬有240公里,整個湖岸線長約有3220公里,海拔1134公尺,平均水深40公尺(已知的最深處有82公尺),為非洲最大的內陸漁場[2]

維多利亞湖得名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是由歐洲人中第一個找到維多利亞湖的约翰·汉宁·斯皮克所命名,他於1859年在和理查·波頓尋找尼羅河源頭時發現[3][4]

地質史

維多利亞湖的空照圖
維多利亞湖與東非大裂谷

維多利亞湖的地質史經過了許多變化,從目前較淺的情形,演變為可能會形成比現在小很多的湖[5]。由維多利亞湖底下採集的核心様本得知從維多利亞湖形成後,至少乾涸了三次[6]。乾涸週期可能和第四纪冰河时期造成的全球降水減少有關[6]。維多利亞湖曾在17,300年前乾涸,在14,700年前又開始重新進水。以地質學的觀點來看,維多利亞湖相當的年輕,當時是因往西流的水道被上流流下的大型岩石塞住所形成[6]

維多利亞湖的地質史也可能造成其以慈鯛為特徵的戲劇化生態,正如非洲大湖地區的其他湖泊一様[7],不過有些研究者質疑此觀點,認為若有相關證據,維多利亞湖應該會較小、較淺、較混濁,鹽度也較高,和現今維多利亞湖物種可適應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8]

維多利亞湖水位不深,河流的進水量有限,而且相較其體積而言,其表面積較大,都使維多利亞湖很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发现史

关于维多利亚湖的最早记载来自往来非洲内地的阿拉伯商人,他们到处奔波,寻找黄金象牙奴隶等商品。1160年代,一张名为Al Adrisi的地图就明确标明了维多利亚湖的准确位置,并将其标为尼罗河的源头。

1858年,英国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成为看见维多利亚湖的第一个欧洲人,当时他正同同伴理查德·伯顿为英国殖民当局寻找尼罗河的源头,并探索战略资源。斯皮克一看见如此宽广的水面即认定他找到了尼罗河之源,他以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命名了此湖。伯顿当时正因病在更南的坦噶尼喀湖畔休养,听到斯皮克宣布此湖为其个人发现时怒不可遏。两人公开决裂,引发的争吵不仅限于学术界,更引起了各位探险家的关注,因为他们想证实或者否认斯皮克的论断。

著名的英国传教士兼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后来在探险中偏向西方过多而误入了刚果河流域,因此未能证实斯皮克的发现。最终美国探险家亨利·莫顿·斯坦利确认了斯皮克的发现,并做了环湖考察。在湖的北岸他发现了利庞大瀑布。据说在此次探险中他在坦噶尼喀湖边的营地碰见了病馁的大卫·利文斯敦,他对利文斯敦说的第一句话“阁下就是利文斯敦博士么?”()后来颇为出名。

生态和社会影响

维多利亚湖周围人口密度

维多利亚湖周边是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湖泊的周边遍布着城镇村落,对于这些数以百万计的人民来说,湖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现在维多利亚湖的生态系统也相当糟糕。自1950年代起,尼罗河鲈鱼被引入湖中,原意是想增加湖区渔业的产出。但是这种鲈鱼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数百种当地特产物种自此灭绝。更糟的是,本来不错的鲈鱼产量后来也急剧下降。不过正因为这些尼罗河鲈鱼被过渡捕捞,一些特产物种反倒开始回升。

另一个影响到本地生态的问题是原产于美洲热带的入侵物種水葫芦。这些水生植物是聚集而生,影响了交通,捕鱼,水力发电和生活饮水。1995年,90%的乌干达沿岸都被这种植物阻塞。由于机械和化学办法似乎都不起作用,人们只好培育一种以水葫芦为食的象鼻虫()并放到湖内,再加上1997年及1998年聖嬰現象帶來高水位,以及大風及強降雨破壞此植物,以及水質、優養化改善等因素,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若上述控制措施持續的話,水葫芦會繼續的減少[9]

維多利亞湖的污染情形也很嚴重,主要是來自流進湖內的未處理污水,其中包括工業及生活的廢水,以及來自農場的肥料及化學物質。維多利亞湖盆地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鄉村地區,其沿岸有許多城市及鄉村,其中的工廠直接排放廢水到維多利亞湖,而其中的都市也排放未處理污水到進入維多利亞湖的河中,因此造成維多利亞湖的優氧化,更有助於水葫芦的入侵[10]

維多利亞湖因為優氧化產生了大量的瑩蚊,當地人用煎鍋撲捉蚊子並吃掉。[11]

纳鲁巴尔大坝

位在恩杰魯納魯巴爾水力發電廠

在位于乌干达金贾的地方是维多利亚湖的唯一流出口,白尼罗河在此形成。12000年前,一个天然的石堰形成。1952年,英国的工程师炸开石堰,并計算维多利亚湖水流,設法保持原有水平,稱為協議曲線(agreed curve),最大體積流率依维多利亚湖的水位而定,體積流率範圍在300至1700立方公尺每秒

2002年,乌干达政府在世界銀行的協助下,在此建立第二座水电站Kiira 水力發電廠。2006年,维多利亚湖水位达到80年低位,住在肯亞奈洛比的獨立水文學家Daniel Kull計算發現乌干达釋放的水量是之前協議值的兩倍[12],是造成维多利亚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交通

自1900年代起,维多利亚湖渡轮成为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之间的重要交通工具。湖畔主要港口有基苏木姆万扎布科巴恩德培贝尔港金贾。在1963年肯尼亞獨立之前,最快,數量最多的渡輪维多利亚MV屬於英國皇家郵輪。在1966年時開始有MV UhuruMV Umoja,也開始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之間的火車渡輪。1996年5月21日MV Bukoba渡輪在维多利亚湖沈沒,死亡人數在八百到一千人之間[13],是非洲最大的水上灾害之一。

参见

參考文獻

  1. vanden Bossche, J.-P.; Bernacsek, G. M. . Food & Agriculture Org. (United Nations). 1990: 291 [29 December 2013]. ISBN 92-5-1029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2. Kim Geheb.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Sussex. 1997 [2011-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7).
  3. Dalya Alberge. . The Observer (The Guardian). 11 September 2011 [29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3).
  4. Moorehead, Alan. . . Harper & Row. 1960. ISBN 0-06-095639-9.
  5. C. F. Hickling. . London: Longmans. 1961.
  6. John Reader.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01: 227–228. ISBN 0-7922-7681-7.
  7. Christian Sturmbauer, Sanja Baric, Walter Salzburger, Lukas Rüber & Erik Verheyen. (PD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1, 18: 144–154. PMID 11158373. doi:10.1093/oxfordjournals.molbev.a00378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6).
  8. J. C. Stager & T. C. Johnson. . Hydrobiologia. 2008, 596 (1): 5–16. doi:10.1007/s10750-007-9158-2.
  9. Crisman, T. L., Chapman, Lauren J., Chapman, Colin A., & Kaufman, Les S. (2003). Conserv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frican fresh waters.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0. . Image of the Dat (NASA). February 21, 2007 [2015-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0).
  11. 夏季无处不在的苍蝇让人十分生厌。然而,对于住在非洲维多利亚湖湖畔的居民来说,它们却是餐桌上富含营养的食物。傻眼了吧!在非洲蚊子也是一道美食-搜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2. Fred Pearce. . New Scientist. 9 February 2006, 2538: 12 [2015-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3).
  13. Arai Shin-Ichi. . Arai's Zanzibar, Tanzania Page. Arai Shin-Ichi. 1996-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