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布寺

绒布寺藏语རོང་ཕུ་དགོན་威利rong phu dgon),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为僧尼合住的寺院。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藏传佛教寺院。[1][2]

绒布寺
藏文转写
国际音标
绒布寺
基本
位置 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
宗教藏传佛教
教派宁玛派
国家中国
建立者阿旺丹增罗布

简介

珠穆朗玛峰为背景的绒布寺

绒布寺,又称“扎绒朵阿曲林寺”[3],全称“拉堆查绒布冬阿曲林寺”[4],位于定日县驻地以南的珠穆朗玛峰下,绒布沟东西侧的“卓玛”(度母)山顶。该寺距离定日县驻地90公里,定日县城距离日喀则地区驻地234公里。该寺海拔约5100米,是世界上海拔第二高的寺庙(第一高者是该寺以南的绒布德寺,海拔5300米)。[2][3][5]绒布寺依山而建。该寺脚下的绒布河珠穆朗玛峰北坡的三大冰川——东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西绒布冰川的部分泉水汇成的冰水河流。[2]

绒布寺距离珠穆朗玛峰峰顶大约20多公里。自古藏族人便崇拜珠穆朗玛峰周圍高峰。藏族民间传说中,将珠穆朗玛峰及其左右两侧的四座高峰称为“長壽五天女”(即五位空行母,分别为扎西次仁玛、婷吉希桑玛、米玉洛桑玛、决班震桑玛、达嘎卓越桑玛),珠穆朗玛峰被称作“第三女神”、“后妃神女”、“祥寿天女”。藏传佛教绘画中,代表珠穆朗玛峰的天女全身洁白,骑一头白狮,左手捧一个大长宝瓶,右手执一柄黄色九尖金刚杵。[2][2]

绒布寺
绒布寺经堂内景
绒布寺
从绒布寺眺望珠穆朗玛峰

传说,8世纪时,莲花生曾在珠穆朗玛峰地区修行。[4]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1040年-1123年)曾经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山洞中修行九年。[2][2]绒布寺上部的强秋塔林、绒布德寺遗迹,反映了莲花生帕当巴桑杰米拉日巴藏传佛教圣人的传说,也是僧尼苦修的圣洞。藏传佛教“破瓦”法,时有传闻。[3]

绒布寺是自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从此处可向南眺望珠穆朗玛峰。天气睛朗时,可见到珠穆朗玛峰山顶有一团乳白色烟云,像一面白色旗帜飘扬在珠穆朗玛峰上空,被誉为“世界上最高的旗云”。[2]从绒布寺能看到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马卡鲁峰洛子峰

绒布寺由阿旺丹增罗布于1901年[2](一说1899年[4])主持兴建。该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僧尼同住一寺举行佛事活动。历史上鼎盛时期,该寺曾经有僧人三百余名以及尼姑三百余名,有二十余个殿堂。[2]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摧毀了绒布寺。[6][7]21世纪初,有僧人11名、尼姑8名,设有一座诵经殿以及一座殿堂。[2]2009年前后,该寺共有僧尼34人。[3]

绒布寺依山而建,共有五层,现仍在使用的仅有两层。绒布寺主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莲花生像。喇嘛和尼姑在同一个经堂内诵经,开展佛事活动。[4]

该寺藏历每年4月15日开始举办3天的跳神活动,藏历11月29日举办驱鬼仪式。[2]

该寺僧尼除了参加日常佛教活动外,还经营客店、杂货店、餐馆等等,以供应朝圣者及旅游者。21世纪初,寺院每年旅游经营收入达30多万元人民币。[3]21世纪初,寺院已经通电,有了电视,而且可全年吃到蔬菜。[4]

绒布寺设有绒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2007年时,绒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为阿旺西典。[4]2012年,绒布寺3名僧尼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爱国守法先进僧尼。[8]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同日,定日县也发生另一场地震。在绒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嘉布的带领下,绒布寺全部30名僧人及3名驻寺干部很快安全转移到寺院旁边开阔地带搭建的帐篷营地避震,无人员伤亡。该寺一批僧人还赶到20公里外的受灾地点救援。[9]

参考文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绒布寺
  1. Michael Palin. (DVD) (纪录片). 英国: 英国广播公司. 2004.
  2. . [2013-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3. . [2013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4. 独特风情绒布寺,新华网,2007-05-05 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1.
  5. 喜馬拉雅山 珠穆朗瑪峰,香巴拉假期,于2014-05-22查阅 存檔,存档日期2014-08-16.
  6. 董尼德(法國). (PDF). 蘇瑛憲譯: 2. 1994年4月. ISBN 97895713104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6-10).
  7. .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2017-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英文)
  8. 自治区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名单,中国拉萨,2012年05月03日 存檔,存档日期2013年09月28日,.
  9. .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