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的常任成員(俗称五常),五個创始成员国是二战期间同盟国中的五大国。其中,中國俄羅斯的代表政權曾有所改變。中國原由中華民國代表(詳見聯合國2758號決議)、俄羅斯原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代表。

常任理事國成員

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对非程序性决议案的否决权

国家 现任常驻联合国代表 现代表 前代表 现任领导人
 中国 张军[1][2]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现今)  中華民國(1945–1971) 国家主席习近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強
 法國 弗朗索瓦·德拉特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現今)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1945–1946)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1958)
总统
总理让·卡斯泰
 俄羅斯 瓦西里·涅边贾[3]  俄羅斯聯邦(1991–现今)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5–1991) 总统
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
 英国 吴百纳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45–现今) 君主伊丽莎白二世
首相
 美國 凱莉·克拉夫特  美利坚合众国(1945–现今) 总统

擴展提議

企图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四國聯盟成员

2004年,日本德國印度巴西組成「四國聯盟」,藉由安理會改造的機會積極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四國聯盟却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例如中國、韓國朝鮮反對日本,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反對德國,中國、巴基斯坦反對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反對巴西,而美國雖然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反對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擁有“否決權”。此后,德日印巴四國讓步,提出爭取六個無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議席,四個歸屬德日印巴,其餘兩個給與兩個非洲國家。但是由於非洲國家一直在爭取可拥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的成员资格,故難以獲非洲國家支持。新增常任理事國方案最終不獲通過。

2007年2月,日本再次計劃與印度、巴西和德國一起組成「四國聯盟」,繼續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意大利等國發起的「咖啡俱樂部」一直反對擴充常任理事國的名額。

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

《联合国宪章》有关安理会的章节中对“否决权”并无明确规定,但规定了“凡非程序性决议案,必须得到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至少9票以上赞成,并且5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国投反对票才能通过”,即通常将常任理事国对提案投反对票的行为称之为“行使否决权”。联合国历史上首度行使否决权是在1946年2月16日,当时的苏联在叙利亚黎巴嫩问题的一次表决中投下了反对票。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频繁动用否决权否决对方集团提出的议案。苏联和美国曾动用逾100次的否決權。

冷战结束后,部分联合国成员国希望改革安理会否决权,认为应当限制常任理事国动用否决权,但因中美俄三国反对而未能成功。

参见

参考文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9) (中文(中国大陆)‎).
  2. . 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文(中国大陆)‎).
  3. 参考消息编辑. . 参考消息. 北京. [2017-10-13]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