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戰軍 (巴勒斯坦)

聖戰軍阿拉伯語:جيش الجهاد المقدس;Jaysh al-Jihad al-Muqaddas)是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區內戰中,一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組成的民兵隊。主要領導人是阿卜杜勒·卡迪爾·阿爾-侯賽尼哈桑·沙勒馬[1]

聖戰軍
Jaysh al-Jihad al-Muqaddas
جيش الجهاد المقدس
參與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區內戰
阿拉伯起義用旗幟,為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主義者所採用。
活躍期1947年-1949年
意識形態反錫安主義
領導人Abd al-Qadir al-Husayni
Hasan Salama
總部Bir Zeit
活動地區巴勒斯坦
成員人數至少1,306人
盟友 埃及
英埃蘇丹
敘利亞
 约旦
 黎巴嫩
 伊拉克王國
 沙烏地阿拉伯
 葉門
Arab Liberation Army
穆斯林兄弟會
對手 以色列
戰役、戰爭1947–1948 Civil War in Mandatory Palestine

1948以阿戰爭

  • Battle of Al Qastal
  • 圍攻耶路撒冷

這支軍隊曾被描述為是侯賽尼的「個人部隊」[2]阿拉伯聯盟為了維持其對於巴勒斯坦的控制,並防止其由政治或軍事達到獨立的目的,成立了「阿拉伯救世軍」與之對抗()。但其實阿拉伯政府不希望人民加入其中任何一方,阻止了數以千計的人們加入這些部隊。[3]

1947年12月,阿卜杜勒·卡迪爾·阿爾-侯賽尼到達耶路撒冷區,並在1948年3月招到128名男性聖戰軍。他將總部設在Bir Zeit,開始策畫襲擊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以阻止猶太人持續進入耶路撒冷。哈桑·沙勒馬和950名聖戰軍,以及228名非正規軍負責呂大(Lydda)和拉姆勒區(Ramle)的,位於臺拉維夫和耶路撒冷之間道路的行動[4][5]

聖戰軍擁有超過50,000名可進行防守巴勒斯坦地區的巴勒斯坦人,卻只有5,000至10,000外籍武裝分子(包含其他阿拉伯國家)可以在與以色列進行獨立戰爭時可以上陣[6]

1948年4月8日,侯賽尼在爭奪臺拉維夫和耶路撒冷之間的Qastal Hill(Al-Qastal)肉搏戰之中陣亡,但他的軍隊還是從從猶太人武裝「哈格納」(Haganah)手中奪回了蓋斯泰勒山丘,哈格納在6天前以約100人佔領了蓋斯泰勒[7]。之後,哈軍撤退至猶太人的聚落Motza[8]。但在4月9日晚上,哈軍的精銳部隊「帕瑪克」(Palmach)再次奪下蓋斯泰勒山丘;蓋斯泰勒大部分的民宅被炸毀,並成為一個指揮所[9][10]。侯賽尼的死對於聖戰軍的士氣是一個重大的打擊[11]


1948年9月22日,「全巴勒斯坦政府」成立於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這件事激勵了聖戰軍,並聲稱他們的目標是「解放巴勒斯坦」。然而,這個政府本生沒有任何經濟能力和政治權力,只能任由埃及操控。

1948年10月,約旦命令聖戰軍其中一支部隊「Arab Legion」投降,並迫使其解除武裝[12]

參考文獻

  1. Hourani, 2004, p. 537.
  2. Pappé, 1994, p. 65.
  3. Sayigh, 1999, p. 14.
  4. Khalaf, 1991, p. 207.
  5. Morris, 2008, p. 107.
  6. Dupuy (1978) p.41
  7. Morris, 2003, p. 234.
  8. Dana Adams Schmidt,《阿拉伯人奪回了蓋斯泰勒但卻死了首領》('Arabs Win Kastel But Chief is Slain'),紐約時報,1948年4月9日,p. 8(對戰爭有簡短的介紹)
  9. Benveniśtî, 2002, p.111.
  10. Morris, 2003, p. 235.
  11. Time Magazine, War for Jerusalem Ro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pril 19, 1948
  12. Simon, Mattar and Bulliet, 1996, p. 114.

13. Benny Morris (2008) p.158 p.170,171,219

在聯合國提出分治方案時,穆夫提最高統帥部發出的文宣。號召阿拉伯人收復巴勒斯坦全境,抵制聯合國的分治方案。
阿卜杜勒·卡迪爾·阿爾-侯賽尼(中間立姿者)在流亡十年之後再次回到巴勒斯坦,並開始組織巴勒斯坦的抵抗勢力。攝於耶路撒冷區,1948年2月。
侯賽尼的喪禮,於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

參考書目

  • Benveniśtî, Mêrôn (2002). Sacred Landscape: The Buried History of the Holy Land Since 194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0-520-23422-7
  • Hourani, Albert Habib, Philip S. Khoury, and Mary C. Wilson.(2005).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 Reader. London: I.B. Tauris. ISBN 978-1-86064-963-9
  • Khalaf, Issa. (1991). Politics in Palestine: Arab Factionalism and Social Disintegration, 1939-1948.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978-0-7914-0707-3
  • Morris, Benny (2003). The Birth of the Palestinian Refugee Problem Revisit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00967-7
  • Morris, Benny (2008). 1948: A history of the first Arab-Israeli war.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2696-9
  • Pappé, Ilan. (1994). The Making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1947-51. London: I.B. Tauris. ISBN 978-1-85043-819-9
  • Ṣāyigh, Yazīd Yūsuf. (1999). Armed Struggle and the Search for State: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1949-1993. Oxford: Clarendon Press. ISBN 978-0-19-829643-0
  • Simon, Reeva S., Philip Mattar, Richard W. Bulliet (1996).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1, A - C.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ISBN 978-0-02-896011-1
  • Dupuy N Trevor,(1978)."Elusive Victory The Arab- Israeli war 1947-1974" New York,N.Y. 10022 ISBN 0-06-01111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