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星觀

聚星觀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臺中市豐原區中陽里自立街
創建年份 1921年
主神 有應公
例祭 農曆七月初九

聚星觀,是位於臺灣臺中市豐原區中陽里的萬善同歸廟,為臺灣日治時期警員高橋央主導興建。

沿革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台灣大量開墾土地種植甘蔗,在后里縱貫路兩旁土地挖出200多具無名骨骸[1]。當時1921年前後,高橋央分別擔任后里、豐原頂街派出所警察、所長[2],會同當地樂善好施者在路旁籌建一座名為「枋寮萬善堂」的祠堂收納這些無名骨骸[1]。之後高橋央商請烏牛欄聞人林慶全夫人出資[2][3][4][5][6][7],與豐原造紙會社社長羅安籌畫設計納骨堂[5][6][7]

此祠以農曆七月初九作普渡[4]

初名「豐原萬善堂」的納骨堂在下南坑墓地建立[2],坐落在今日的豐原區中陽里自立街葫蘆墩[6][7],約20坪[2][6][7],由櫟社詩人張麗俊命名「聚星觀」[3][5][6],對聯也是出自張麗俊之手[3]。高橋央撰寫的〈聚星觀概略〉,用日文與漢文立於廟旁[2]

此祠還收納當地陸續自殺的黃姓四兄弟與其林姓母親的骨灰,由豐原經營葬儀社的林進川和六合福德祠聯誼會協助處理後事[8]

交流

台灣戰後時期,高橋央引揚歸國後,生過一場大病,便要次子高橋正男回聚星觀祭拜,以求病好[4][6]。高橋央每次生病,都會請家人到聚星觀參拜、帶回香灰泡水喝[1]。1966年他過世前,因認為每次重病或祈求子女升學考試及格都得聚星觀庇祐,遂囑咐高橋正男一定要再去聚星觀參拜致謝[2]。高橋家還在日本住處建設一座小型的聚星觀參拜,以紀念高橋央[1]

高橋正男曾於內埔公學校(今台中市后里區內埔國小)任教,1970年代開始每隔2、3年都會來台參拜,直到1999年身體欠佳,又逢九二一大地震,要求學生拍聚星觀照片寄給他看,這事才廣為人知[2]。當時九二一地震後數天,近八旬的蘇煥松受老師高橋正男所託,來聚星觀拍照,讓中陽里里長黃英瑜得知此段故事[3]

豐原居民為感念高橋央,決定於2001年舉辦追思活動,並邀高橋正男參加該年的普渡大會。豐原市民羅隆錚還編寫一本敘述興建聚星觀始末的小冊,內附多幀彩色相片,由黃英瑜轉交給高橋正男。[7]

2003年,九旬的高橋正男和妻子、六旬的長子高橋正至、子媳再度至聚星觀參加普渡,受中陽里民熱情款待,安排豐陽社區鼓舞團、國樂團表演,以及展出中陽里的歷史照片。豐原市長張溢城頒發榮譽市民證給高橋正男。[3][5][6][9]

2007年4月底,中陽里里長羅君寶等居民組團到日本宮城縣探望臥病的高橋正男。20多天後,94歲的高橋正男過世。[2]

參考

  1. 游振昇. . 《聯合報》. 2008-12-07 (中文(台灣)‎).
  2. 黃鐘山、張瑞楨. . 《自由時報》. 2008-12-15 [2017-07-20] (中文(台灣)‎).
  3. 張明純. . 九二一社區重建的故事.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2) (中文(台灣)‎).
  4. 林宛諭. . 《聯合報》. 2002-08-18 (中文(台灣)‎).
  5. 林宛諭. . 《聯合報》. 2003-08-07 (中文(台灣)‎).
  6. 林上玉. . 《民生報》. 2003-08-07 (中文(台灣)‎).
  7. 楊昌林. . 《聯合晚報》. 2001-08-17 (中文(台灣)‎).
  8. 游振昇. . 《聯合報》. 2008-04-29 (中文(台灣)‎).
  9. 張桂端、陳書賢. . TVBS新聞. 2003-08-06 [2017-07-20]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聚星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