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大同區大橋國民小學

臺北市大同區大橋國民小學創設於1925年(大正十四年、民國十四年),原名為大橋公學校,最早連接臺北大稻埕三重的橋樑,是光緒年間劉銘傳所興建的「淡水木橋」,當時的木橋有鐵製開關,每天早上及下午各打開一次,讓淡水河的船隻可以通過。這座木橋就是臺北大橋的前身,因為遭受颱風水患衝擊,於是在民國10年,由日本人改建成鐵製的「臺北橋」,歷經4年,終於在民國14年竣工,大橋國小也在這一年4月創校。

歷任校長

1925~1942 真的假的 校長

1942~1945 渡邊正 校長

1945~1948 陳銀用 校長

1948~1950 李瑪老 校長

1950~1957 陳臣火 校長

1957~1969 黃錢寶 校長

1969~1975 林景雲 校長

1975~1982 周泰興 校長

1982~1986 紀淑和 校長

1986~1994 李文珍 校長

1994~2001 蔡秀媛 校長

2001~2005 林玫伶 校長

2005~2011 蔡若蘋 校長

2011~2016 陳美娥 校長

2016~2020 廖益賢 校長

2020~至今 白玉玲 校長

班制

 大橋國小目前有普通班13班,2~6年級各有2班、1年級有3班(陸續增班當中),另外有特教資源班與可愛班,幼兒園有2歲班、3歲班、4~6歲班等。

校史

 學校校園環境優美,學生活動場地空間規劃良好,班級教室皆配置有冷氣、飲水機,、教學用電子白板與單槍投影機。廁所明亮乾淨,並有專人阿姨幫忙協助打掃,學生擁有極佳的使用空間。
 學生課後社團種類眾多(羽球、游泳、桌球、跆拳道、直排輪、舞蹈、烏克麗麗、桌遊、積木、棋藝、美術、課輔等),校隊目前有民俗舞蹈隊、泳隊、桌球隊、樂樂棒球隊、多語文競賽團隊等等,教師團隊與學生在教學成果與各項校外競賽中皆有非常好的表現。
大橋國小校名源自臺北大橋,清朝時期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劉銘傳,為使臺北鐵道向南延伸渡過淡水河,於清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建築完成橫跨臺北、三重的臺北木橋。當時的臺北木橋在靠近臺北端處是一段鐵懸橋,每日懸放,方便往來艋舺、大稻裎的商船進出淡水河口。隨著甲午戰爭戰敗,清朝於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中將臺灣割讓日本,臺北木橋也於明治三十年(光緒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九七年)因淡水河氾濫遭洪水沖毀,之後日本人曾多次修復木橋,但仍屢遭洪水沖走,大正九年(民國九年、西元一九二○年)四月三日木造臺北橋又完工通車,同年九月三日全臺大颱風又將完工不到一年的臺北橋沖走,於是日本人決定將此段鐵道改變路線,並於大正十年(民國十年、西元一九二一年)開始將臺北木橋重建為臺北鐵橋,全新的臺北大橋就在大正十四年(民國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完工,橋面上置有以黃金鑄成「臺北橋」三大字樣之橋名,臺北大橋也因其造型特殊(七格鐵橋)而成為當時臺北八景之一稱為「鐵橋夕照」,也有人將此橋稱為「鐵丸七跨」。
 就在大家慶賀新的臺北大橋完工的大正十四年(民國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同時,旁邊也創立了一所新的學校「大橋公學校」,這所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學校,就是現今的臺北市大橋國小。

願景

一、精緻:人人都是VIP  

  • 大橋國小每個孩子都是寶,都是人才;努力經營一個溫暖正面、互相關懷的學校氣氛,滿足其學習需求。

二、精采:天天都有快樂事

  • 透過多元活潑的課程設計,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讓孩子去體驗學習,讓孩子更喜歡上學。

三、精英:個個都能出頭天

  • 注重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舉辦多樣的學習活動、課後活動,讓不同才華的學生有發表的舞台,培養孩子自信心,與欣賞別人的器度。

學區

  • 景星
  • 隆和1鄰、5~7鄰、9鄰、12鄰、13鄰、15~19鄰
  • 隆和里10鄰

校歌

大橋國小校歌

詞 祁六梧 曲 顏勇儀

靜靜的淡水河 ,長長的台北橋
橋邊的學校,是美麗的大橋
壯麗的校舍,青蔥的花木
蝴蝶花間飛舞,小鳥枝頭叫
師長的學問好,我們志氣高
愛國服務是我們的目標
大橋少年 活潑又上進,像淡水河的水
不斷的流過,長長的台北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