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霍布斯邦

艾瑞克·約翰·歐內斯特·霍布斯邦CHFBA(,1917年6月9日-2012年10月1日英國歷史學家作家

艾瑞克·霍布斯邦
2009年的艾瑞克·霍布斯邦
原文名稱
出生艾瑞克·约翰·欧内斯特·霍布斯邦
(1917-06-09)1917年6月9日
埃及亚历山大城
逝世2012年10月1日(2012歲-10歲-01)(95歲)
英国伦敦
職業历史学家和作家
公民權英国人
母校剑桥大学
體裁世界历史西方历史
配偶Muriel Seaman (1943–1951);
Marlene Schwartz
兒女Joshua, Julia and Andy Hobsbawm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艾瑞克·霍布斯邦

生平

1917年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中產家庭。父親是移居英國的俄國猶太後裔,母親則來自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中歐。1919年舉家遷往維也納,1931年徙居柏林。在一次戰後受創至深的德奧兩國度過童年。1933年因希特勒掌權而轉赴英國,完成中學教育,並進入劍橋大學學歷史。1947年成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講師,1959年升任高級講師,1978年取得該校經濟及社會史教授頭銜,1982年退休。之後大部分時間任教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是該校政治及社會史榮譽教授。

2012年10月1日,因肺炎併發症,病逝於倫敦皇家自由醫院(Royal Free Hospital),享年95岁[1]

研究領域

霍氏是英國著名的左派史家,自就讀大學期間即活躍於大不列颠共产党,直至該黨於1991年解散為止都是共產黨員[2]。就讀劍橋大學期間,霍氏是共產黨內的活躍分子,與威廉士、湯普森等馬派學生交往甚密;在1952年麥卡錫白色恐怖氣焰正盛之時,更與希爾等人創辦著名的新左史學期刊《過去與現在》。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背景雖令霍氏的教職生涯進展艱辛,但卻使他與國際社會間有著更廣泛的接觸經驗及更多的研究機會,從而建立了他在國際上的崇高聲譽。

霍氏的研究時期以19世紀為主,並延伸及17、18和20世紀;研究的地區則從英國歐洲,廣至拉丁美洲。除專業領域外,霍氏也經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歷史學、社會學理論,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他在勞工運動、農民叛變和世界史範疇中的研究成果,堪居當代史家的頂尖之流,影響學界甚巨;而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更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一般閱聽大眾。如《新左評論》名編輯安德生所言:霍氏不可多得的兼具了知性的現實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個腳踏實地的唯物主義者,提倡實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將波西米亚主义、土匪強盜和無政府主義者生活寫成優美哀怨的動人故事。

著作

霍氏著作甚豐,先後計有十四部以上專書問世,包括:《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3]、《民族與民族主義》、《原始的叛亂》、《盜匪》、《論歷史》、《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以上各書由麥田出版中譯本)自傳《趣味橫生的時光》(由左岸出版中譯本)、《爵士風情》等書。

軼聞

霍布斯邦家族的姓氏原為"Hobsbaum",但登記其出生證明的英國領事館職員卻錯將"u"登記為"w",使他的姓氏變成了"Hobsbawm"。

参考资料

  1. . The Hindu. 1 October 2012 [1 October 2012].
  2. 霍布斯邦自傳:趣味橫生的時光--我的二十世紀人生
  3. 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英文本。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