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共青团员报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俄語:,缩写),是前苏联及俄罗斯发行时间最长的俄语日报之一。1919年创刊,原为苏联共青团莫斯科市委的机关报,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为独立报纸,并依然保留原名。内容偏向社会和时政新闻。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
類型日报
版式A2
出版商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出版社
主編帕维尔·古谢夫
創刊日1919年12月11日1919-12-11
政治立場自由主义
語言俄语
总部 俄羅斯莫斯科
发行量700,000(截至2010年)[1]
ISSN1562-1987
網站www.mk.ru
获得奖项
2001年3月,普京克里姆林宫接受莫斯科主要媒体主编的访谈

历史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12月11日创刊的《青年公社员报》()[2]。它由苏联共青团主办,报纸内容针对青年积极分子。1924年列宁去世后,该报更名为《青年列宁主义者》()。1929年9月更为现名[3]

1931年至1939年,《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处于停刊状态[2]。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同年8月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社所有成员都上了前线。有4位记者在战争中牺牲[4]。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该报于同年10月2日复刊[2]。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一直是苏联共青团莫斯科市委的机关报[3]。1971年,该报被授予荣誉徽章勋章。它在苏联80多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5]

1975年秋,加斯帕扬创设了原声唱片奖。自1977年以来,榜单每月在该报发表,奖项包含最佳男歌手,最佳女歌手,最佳音乐团体等[6]

1991年八一九事件爆发后, 它成为独立报纸,并沿用了原名。但是它改变了面向年轻人的方针。口号曾一度改为:“报纸——面向所有的人!”同时,在既无政府补贴又无外来投资的情况下,它开始大力发展广告业务, 以广告收入来维持报纸的生存和发展[4]。在内容方面,该报偏向报道时政社会新闻,经常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和内幕,以赢得读者的青睐[1]。它由原来的每日发行改为周一至周六发行。

相关事件

1994年10月17日,编辑部发生爆炸事件。军事栏目记者德米特里·霍洛多夫(27岁)为了调查俄罗斯军队内部腐败行为,收到一个公文包。但他在办公室打开这个公文包的瞬间,炸弹爆炸了,他直接被炸身亡,另一名女同事受伤[4]

2013年,《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曾发表一篇“政治卖淫改变了性别”的文章,介绍执政的统一俄罗斯党三位国家杜马女议员的政治生涯,一些议员要求对该报社进行调查。后来报社遭到了烟幕弹的袭击[5]

2016年7月16日,莫斯科警方以“搜查危险的武装犯罪分子,寻找袭击警方的嫌疑人”为由,对《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报社进行了搜查[5]

历任主编

任期姓名
1958年  1963年米哈伊尔·鲍里索夫
1977年  1983年列夫·古辛
1983年  帕维尔·古谢夫[7]

发行量

列瓦达中心2004年5月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有9%的俄罗斯人和33%的莫斯科人“或多或少定期地”阅读该报纸。在2000年,这些数字分别是11%和40%[8]

2000年代的发行量在70万份至93万份之间徘徊[3][9]

参见

参考资料

  1. . [2011-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7).
  2. . 12. М.: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69. 2003. ISBN 5-85270-204-8 (俄语).
  3. . РИА Новости. 2009-12-11 [201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0) (俄语).
  4. 宋立芳. . 国际新闻界. 1996, (2): 13–14. ISSN 1002-5685.
  5. 谢亚宏; 柳玉鹏. . 环球时报.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搜狐 (简体中文).
  6. . TopHit.ru. 2013-04-11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2).
  7. . oprf.ru. [2014-10-22] (俄语).
  8. . Levada Center. 2004-06-07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2) (俄语).
  9. . РИА О'Кей. 2004-06-07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俄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