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斯·卡拉克斯

萊奧斯·卡拉克斯(,法语发音:[leɔs karaks][1]1960年11月22日),本名阿雷克斯·克里斯托夫·杜邦(),[2]法國電影導演評論家演員編劇,以充滿詩意的風格和對愛情的痛苦描寫聞名,執導作品包括《男孩遇見女孩》《壞血》《新橋戀人》《神聖車行》。

萊奧斯·卡拉克斯
卡拉克斯於2012年第65屆戛納電影節
原文名
读音法语发音:[leɔs karaks]
性别男性
出生阿雷克斯·克里斯托夫·杜邦
(1960-11-22) 1960年11月22日
 法國上塞納省敘雷訥
国籍法國
职业電影導演 評論家 演員 編劇
活跃时期1984年至今
知名作品
  • 男孩遇見女孩》(1984)
  • 壞血》(1986)
  • 新橋戀人》(1991)
  • 神聖車行》(2012)
父母
  • 喬治·杜邦
  • 瓊·奥瑟曼-杜邦

背景

藝名萊奧斯·卡拉克斯()是其名阿雷克斯()和奧斯卡()的易位構詞,同時也是“阿雷克斯的奧斯卡獎”或“奧斯卡於阿雷克斯”的法語變形縮寫:[2]

萊奧斯·卡拉克斯出生成長於法國巴黎西郊市鎮敘雷訥。母親瓊·奧瑟曼-杜邦()是《國際先驅論壇報》的美國作者及電影評論家,法裔美籍父親喬治·杜邦()從美國空軍退役後隨妻移居報社總部巴黎,成爲《新發現》雜志記者,兩人後來離婚。[3][4]

影視

在開始製作電影前,卡拉克斯像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等法國前輩一樣,為知名電影雜志《電影手冊》撰寫評論。[3]他的電影生涯從執導一連串短片開始,而《男孩遇見女孩》(1984)則是其第一部重要作品。這部正片不僅樹立卡拉克斯成熟的視覺影像風格,同時也是他與其日後長期合作演員德尼·拉旺攝影師讓-伊夫 埃斯科菲埃的首次合作。

卡拉克斯的第二部正片作品《壞血》(1986)則以科幻為主題,通過更爲陰暗的角度繼續探討現代社會中愛情的複雜性。這部作品亦表達出卡拉克斯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敬意,其在影片中對朱麗葉·比諾什等等女演員的運用,更是他對影響自己的前輩們——特別是戈達爾——的一次感人致敬。《壞血》同時還入圍次年舉行的第3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5]

五年後卡拉克斯執導製作成本不菲的《新橋戀人》(1991)。因爲巴黎政府僅允予劇組10天時間在塞納河上最古老的新橋進行拍攝,卡拉克斯決定在法國南部市鎮朗薩爾格撘建新橋模型完成攝製工作,然而主演拉旺的意外受傷和拍攝資金困難等種種狀況導致影片製作周期遠超預定計劃。不過《新橋戀人》上映后備受好評,這讓卡拉克斯得以完成更具實驗性和爭議性的《寶拉X》(1999)。這部作品改編自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1852年發表的《皮埃爾;或,含糊不清》,一部關於亂倫的中篇小說,影片標題則是小説(標題法語譯名)改編劇本第10稿的縮寫:[6]

作品

導演

  • 憂鬱的扼殺(,1980,短片)
  • 男孩遇見女孩(,1984)
  • 壞血(,1986)
  • 新橋戀人(,1991)
  • 無題(,1997,短片)
  • 寶拉X(,1999)
  • 我的最後一分鐘(,2006,維也納國際電影節預告短片)[7]
  • 梅德(,2008,《東京!》故事二)
  • 42分一幻夢(,2010,片段)
  • 神聖車行(,2012)
  • 格拉迪娃(,2014,格拉迪娃畫廊宣傳短片)[8][9]

演員

  • 壞血(,1986):附近的偷窺者
  • 李爾王(,1987):埃德加()
  • 藝術部門(,1988):他自己[10]
  • 房子(,1997):有書的男人
  • 欲望過程(,2004):醫生
  • 977(2006):技術員
  • 孤獨先生(,2007):雷納德()
  • 我沒死(,2008):大天使
  • 神聖車行(,2012):睡着的人


參考資料

  1. 萊奧斯·卡拉克斯. [與萊奧斯·卡拉克斯的開場對話“我醒來,人們在看。”]. 讓-米歇爾·佛羅東. 薩拉熱窩電影節. 事件发生在 0:48. 2013-08-18 YouTube (英语). Jean-Michel Frodon: I would not really introduce Leos Carax…
  2. Douin, Jean-Luc. [當阿雷克斯·杜邦成爲萊奧斯·卡拉克斯]. Cinéma [電影]. 《電視全覽》. 2012-06-26 [2019-06-26] (法语). Son clone se réclame Indien d'Amérique et se nomme Leos Carax. Epelez bien : LE OSCAR AX. L'oscar pour Alex. [他聲稱自己是美洲原住民,名叫萊奧斯·卡拉克斯。拼寫是: 阿雷克斯的奧斯卡獎]
  3. Hynes, Eric. [萊奧斯·卡拉克斯聊《東京》:“電影是我的國度,但不是我的主要事務”]. 獨立連綫. 2009-03-04 [2019-06-26] (英语). The son of a French father (science journalist George Dupont) and an American mother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writer Joan Dupont), Carax was born Alexander Oscar Dupont (Leos Carax is an anagram of Alex and Oscar) and raised near Paris. Like Godard and Truffaut before him, he was a Cahiers du Cinema critic before making films.
  4. Roz, Denise. [美國大選:“我很擔心”]. 《西南報》. 2016-11-11 [2016-06-26] (法语). …Georges Dupont, le père du cinéaste Léos Carax, ancien journaliste et naturalisé américain,… [喬治·杜邦,電影製作人萊奧斯·卡拉克斯的父親,前任記者和入籍美國人]
  5. [1987:節目表]. Annual Archives [歷年檔案]. 柏林國際電影節.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3) (英语).
  6. 羅傑·伊伯特. [《寶拉X》電影評論和總結]. RogerEbert.com. 2000-10-06 [2019-06-27] (英语). Carax's title is an acronym of the French title, Pierre, ou les Ambiguities, and the X refers to the 10th draft of the screenplay.
  7. [電影節檔案 '06] (預告短片). 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2019-06-26] (英语).
  8. [萊奧斯·卡拉克斯 -《格拉迪娃》] (宣傳短片). Galerie Gradiva [格拉迪娃畫廊]. 2014 [2019-06-26] (法语).
  9. Eidelstein, Eric. [觀看:如果你喜歡《神聖車行》,你會喜愛萊奧斯·卡拉克斯同樣奇怪的《格拉迪娃》]. 獨立連綫. 2014-07-16 [2019-06-26] (英语).
  10. [藝術部門(1988)]. 英國電影協會. [2019-06-26] (英语).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