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楊

菲菲·楊印度尼西亚语1914年1月12日-1975年3月5日),原名陳金娘印度尼西亞演員,擁有華人和法國人血統,從影34年間,共拍攝了至少86部電影[1]

菲菲·楊
(約於1955年拍攝)
出生(1914-01-12)1914年1月12日
荷屬東印度亞齊双溪利普特
逝世1975年3月5日(1975歲-03歲-05)(61歲)
印尼雅加達
国籍印尼
教育程度小學
职业演員
活跃时期1930年-1974年
配偶楊眾生(1928年結婚;1945年離婚)
儿女5

早年生涯

菲菲·楊原名陳金娘(Nonie Tan),在1914年[lower-alpha 1]1月12日生於亞齊双溪利普特(),父親是法國人,可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過軍隊,在她小時候逝世;母親是土生華人[2](一說福建人[3])。父親去世後,她便跟隨母親,遷往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定居,然後入讀荷蘭殖民政府為華人開設的荷華學校,並在那裏完成了為期四年的小學課程[4][5]

陳金娘剛踏上舞台的時候,首先在黛薇·查歌舞團()擔任舞蹈員,以「黛薇·瑪麗亞」()的名義演出[2],然後轉為莉布特小姐的奧麗安劇團效力。她在14歲時和劇作家楊眾生結婚[4],楊眾生給她取了一個藝名,叫「菲菲·楊」,還教導她怎樣表演,而陳金娘則接受了他的建議。在「菲菲·楊」這個名字裏,「」按照粵語讀音拼作「Young」,而並非和楊眾生一樣按照福建話發音拼作「Njoo」;取名「菲菲」則是為了令觀眾回想起法國演員菲菲·德奧賽的風采。劇團在东南亚各地(包括英屬馬來亞)舉行巡迴演出時,菲菲·楊也參加了表演[5]

1930年,楊眾生夫婦在檳城創辦「月光水晶歌舞團」(),菲菲·楊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參演舞台劇[6]。之後,他們首先在1930年代中期加入達爾達尼拉劇團[5],令菲菲·楊成為該劇團的花旦之一,然後在劇團大部分成員出國演出時離巢,在1937年自組「菲菲·楊之塔」劇團()[7]

從影生涯

1937年,荷蘭導演阿爾貝特·巴林克執導的《月光曲》登上銀幕,兩年後,鄭丁春攝製的影片《白茅》也在戲院上映,這兩部電影的成功令東印度群島的電影業得以復甦。1940年,當地開設了4家製片廠[8]東方影業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聘請了楊眾生夫婦,希望楊眾生能為公司撰寫電影劇本,也希望菲菲·楊能夠成為賣座演員[9],為公司帶來收入。菲菲·楊參演了東方影業首三部作品——《馬塔蘭的短劍》(1940年)、《朱拜達》(1940年)和《五色》(1941年)[10],然後在1941年和丈夫一起,接受電影導演楊中義[lower-alpha 2]的邀請,加入大華影業(),並於同年出演大華的作品《母親的眼淚[11]

1942年,日本佔領東印度群島,他們只保留一家電影製片廠,其餘製片廠一律關閉,從實際上摧毀了當地的電影業[12],於是楊眾生夫婦和以前在東方影業的同事達莉亞一起加入「泗水之星」歌舞團()[5]。1945年日本投降後,印尼民族主義者宣布印尼獨立,隨即與荷軍展開長達四年的獨立戰爭,這時菲菲·楊跟楊眾生離婚[13],但留在楊氏成立的「五彩」劇團(),成為劇團的當家花旦[5]

1949年荷蘭正式承認印尼獨立後,菲菲·楊重返熒屏[5],之後又在電影業活躍了20多年。這時她經常在電影裏扮演母親的角色[7];美國視覺人類學家卡爾·G·海德指出,她擅長扮演老年村婦的角色,咀嚼檳榔的場面也廣為電影觀眾熟悉[14]

菲菲·楊最後一部作品《婚床》()由林傳福執導,在1974年上映;晚年的她也批評過色情電影在印尼日益氾濫的問題。最後,她在經過醫院幾個月的治療後,於1975年3月5日病逝,隨即在四天後於北雅加達穆阿拉卡朗火化[4][7]。她和楊眾生育有五名子女,其中一名女兒莎莉()後來也成為了演員[5]

榮譽

菲菲·楊從影期間,曾獲得多項電影獎項。她在1955年舉行的第一屆印度尼西亞電影節中,憑《達米娜》一片獲得最佳女主角獎,之後又憑《殺手的面目》(,1972年)、《紅橋》(,1973年)等多部電影獲得印尼記者協會電影獎提名[15]。2003年11月,印尼總統梅加瓦蒂·蘇加諾普特麗向菲菲·楊等三人追頒文化勳章,表揚他們對印尼文化建設的貢獻[16]

作品

菲菲·楊的從影生涯長達34年,前後拍攝了至少86部電影(如下)[1],甚至在1972年接受訪問時指出,自己出演過的電影多得數不清[6]

  • 馬塔蘭的短劍》(1940年)
  • 朱拜達》 (1940年)
  • 五色》(1941年)
  • 母親的眼淚》(,1941年)
  • 《泗水之星1951》(,1950年)
  • 《甜蜜芳香》(,1950年)
  • 《伊拉瓦蒂(美麗的花朵)》(,1950年)
  • 《心靈在哭泣》(,1950年)
  • 《母親的悲嘆》(,1950年)
  • 《晚上的雅加達》(,1954年)
  • 《霹靂》 (,1954年)
  • 《血肉相連》(,1954年)
  • 《誰是我的父親》(,1954年)
  • 達米娜》 (,1954年)
  • 《迷路少女》(,1955年)
  • 《重逢》(,1955年)
  • 《父親的情人》(,1955年)
  • 《瘋狂屋》(,1955年)
  • 《多角關係的破裂》(,1956年)
  • 《月亮照耀在河上》(,1956年)
  • 閃亮三姊妹》(,1956年)
  • 《丹戎加東》 (,1957年)
  • 《母親的眼淚》(,1957年)
  • 《父親的看法》(,1957年)
  • 《女生宿舍》(,1958年)
  • 《旅行》(,1959年)
  • 《莫蒙》 (,1959年)
  • 《左右為難》(,1959年)
  • 《三朵玫瑰》(,1959年)
  • 《高貴的血統》(,1960年)
  • 《被遺忘的村莊》(,1960年)
  • 《馬路旁的甜美少女》(,1960年)
  • 《青春風采》(,1960年)
  • 《黃昏的烏雲》(,1960年)
  • 《愛情與女性》(,1961年)
  • 《五千萬噸》(,1961年)
  • 《公證人蘇拉米》(,1961年)
  • 《薩真》(,1961年)
  • 《母親的吩咐》(,1961年)
  • 《雙胞胎》(,1961年)
  • 《峇里島假期》((,1962年)
  • 《薇奧蕾塔》 (,1962年)
  • 《DKN 901》 (1962年)
  • 《小星星》(,1963年)
  • 《邊界地區》(,1964年)
  • 《內心抉擇》(,1964年)
  • 《人類與事件》(,1968年)
  • 《橙黃色的雲》(,1970年)
  • 《峇里島》 (,1970年)
  • 《罪惡大門的背後》(,1970年)
  • 《生命、愛情和眼淚》(,1970年)
  • 薩米溫與達西瑪》(,1970年)
  • 《殺死黑貓的笨蛋》(,1970年)
  • 《比東》 (,1970年)
  • 《巴達維雄牛》(,1971年)
  • 《就讓季節變更》(,1971年)
  • 《無盡的苦難》(,1971年)
  • 《金橋》(,1971年)
  • 《幻想(切不斷的愛情)》(,1971年)
  • 《寂寞的人》(,1971年)
  • 馬林昆當(不孝子)》(,1971年)
  • 《年輕的新娘》(,1971年)
  • 《麗娜》 (,1971年)
  • 《月台邊上的愛情》(,1971年)
  • 《叢林玫瑰》(,1972年)
  • 《三度花燭》(,1972年)
  • 錯誤的教育》(,1972年)
  • 《我沒有犯罪》(,1972年)
  • 《我親愛的蒂婷》(,1972年)
  • 《我的愛在遙遠的島嶼上》(,1972年)
  • 《殺手的面目》(,1972年)
  • 《一見鍾情》(,1973年)
  • 《母親的詛咒》(,1973年)
  • 《野心》(,1973年)
  • 《紅橋》(,1973年)
  • 《巴達維亞的孩子——杜爾》(,1973年)
  • 《波比》 (,1974年)
  • 《幸運的巴貢》(,1974年)
  • 《母親的眼淚在流》(,1974年)
  • 《年輕的愛人》(,1974年)
  • 《悲哀哭泣》(,1974年)
  • 《哈米達》 (,1974年)
  • 《愛上我吧》(,1974年)
  • 《梅蘭我愛你》(,1974年)
  • 《嫁衣裳》(,1974年)
  • 《婚床》(,1974年)

備註

  1. 部分來源顯示她生於1912年,但是菲菲·楊本人曾表示她生於1914年[2]
  2. 楊中義和菲菲·楊沒有親戚關係。

腳註

參考資料

  • Biran, Misbach Yusa. . Jakarta: Komunitas Bamboo working with the Jakarta Art Council. 2009. ISBN 978-979-3731-58-2 (印度尼西亚语).
  • . Taman Ismail Marzuki.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9) (印度尼西亚语).
  • . Filmindonesia.or.id.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9) (印度尼西亚语).
  • Heider, Karl G.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2020-08-26]. ISBN 978-0-8248-136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 Jahja, Junus. . Suara Pembaruan. 2003-02-24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印度尼西亚语).
  • Labrousse, P. . Archipel. August 1973, 5: 175–177. doi:10.3406/arch.1973.1049 (法语).
  • . Filmindonesia.or.id.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9) (印度尼西亚语).
  • . Filmindonesia.or.id.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9) (印度尼西亚语).
  • Setyautama, Sam; Mihardja, Suma. . Jakarta: Gramedia. 2008. ISBN 978-979-9101-25-9 (印度尼西亚语).
  • Unidjaja, Fabiola Desy. . The Jakarta Post. 2003-11-08 [201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 潘亚敏 (编). . . 第一版 文学艺术. 北京市: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08: 111. ISBN 978-7-80120-304-5.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菲菲·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