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麗虹

蕭麗虹(1946年是一位藝術家及收藏家,生於英屬時代香港。從小就讀修女學校,接受西式教育,後赴美至柏克萊大學加州分校攻讀經濟學西洋美術史,並且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性別議題。離開校園後曾經在新加坡發展銀行藝術投資委員會工作,協助藝術投資相關業務。

1976年蕭麗虹因結婚移居台灣,開啟藝術收藏生涯,以收藏的方式支持台灣不同時期藝術家超過40年,學習東方藝術文化,並且從事藝術創作。1995年創辦竹圍工作室,並且在藝術空間、閒置空間的經營有進一步的研究。2000年與藝術家吳瑪悧共同成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關注女性藝術家。2013年與竹圍工作室吳瑪悧一同帶領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獲得台新藝術獎肯定。隨後仍持續關注藝術與環境議題,近期則與30多個公民團體共同發起「台北氣候緊急遊行」,以藝術的方式發表對氣候關注的宣言。[1]

生平

蕭麗虹1946年在香港出生,在港就讀傳統的意大利修女中學,接受中英語教育。1969年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系畢業,副修歐美藝術史。[2]同年開始陸續旅居美國、瑞士新加坡,1976年到臺灣定居。夫家受日本教育影響,婆婆是她來臺後學習東方文化的榜樣。[3]

1979年,蕭麗虹成立個人陶瓷工作室,80年代開始收藏藝術。1984年至1985年間赴美進修兩次,主要研究陶藝。1995年成立竹圍工作室,支持具有實驗性的前衛藝術,後來更成為藝術贊助者,支持有志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員。2000年,蕭麗虹與吳瑪悧等多位女性藝術家共同成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4]

創作題材

蕭麗虹的作品受到了插花藝術的影響,強調天、地、人。從陶藝創作延伸為複合媒材與雕塑到近年的社會參與藝術,其作品強調了社會批判,關注在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5]

由於其學習背景,蕭麗虹接受了具現代感的陶藝創作而不受拘束,將陶土創作延伸成為雕塑與行動藝術的媒材。她對自然界特別喜好與關懷,反映在最為人知的「雲」系列作品中。在這系列作品裡,自然物「雲」成為作者的投射,由雲的視角觀看人間世。隨著台灣社會的開放,蕭麗虹也挑戰政治議題,例如在「團結為力?」作品中以直白的大手捏碎小人呈現六四;在「歷史事件」作品中討論中國日本德國以及中東的政治事件;[6]還有在《360°→180°→0°》個展作品中,嘗試使用報紙與影像等媒材建構新空間,讓觀者參與其中,討論如何面對歷史、如何繼續前行。[7][8]

蕭麗虹將行動藝術的概念延伸至藝術教育環境教育上。如「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跨領域合作,就是社會參與藝術的例子。這個行動強調了「藝術家成為居民,居民成為藝術家」的在地社區參與與再造,並從而進行人與環境之環境藝術教育實踐。[9]此類非典型藝術形式,甚至獲得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也以檔案展覽形式進入美術館。[10][11]

藝術作品收藏

蕭麗虹因丈夫工作的關係曾居住於新加坡,並且進入新加坡「國家發展銀行」工作,擔任投資分析員。[12]這個工作經驗讓她有許多機會拜訪藝術家工作室與畫廊,因而逐漸瞭解藝術世界與產業的面貌。1976年移居台灣後,在婆婆的鼓勵下,收藏生平的第一件作品:吳學讓的〈群鵝〉。[13]蕭麗虹後來活躍於台灣的藝術場景,台灣當代藝術家如莊普、吳瑪悧、袁廣鳴等人,早期個展中的作品都曾被她收藏。蕭麗虹認為收藏是最直接可以支持藝術家的方式。

創作生涯

1976年隨丈夫回台定居,在舊社會與新經濟的衝擊下,開始學插花及捏陶。1982至1985年間,三度赴美進修,啟發了作品從平面進入到立體創作。1984年後,開始投入各類競賽、個展及聯展活動,屢獲殊榮。著名的作品「雲」,目前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6]

  • 〈修女〉,1983, 材質:陶。[2]
  • 〈老梯子〉, 年代:1991-92, 材質:複合媒材[2]
  • 〈咫尺天涯〉, 年代:1993, 材質:複合媒材, 尺寸:67x58x29cm[14]
  • 〈人生如戲〉, 年代:1994, 材質:複合媒材[14]

個展

  • 1986年:「大自然的動態」,美國文化中心.台北
  • 1991年:「兩個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2年:「過程與體驗」,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 1993年:「蒼穹之上,后土之下」,福華沙龍
  • 1993年:「觀雲記」,伊通公園
  • 1994年:「人生如戲」,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4年:「蕭麗虹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研究組
  • 1997年:「家園」,游移美術館 / 竹圍工作室
  • 1999年:「360°→180°→0°,伊通公園
  • 2005年:「浮標」,迪耶普巿双年展,法國
  • 2005年:「船與海洋的聯想」,十三行博物館太陽祭
  • 2010年:「靜觀其变:天地人」邀請展,台北縣政府藝廊
  • 2013年:台新基金會,大獎,視覺藝術策劃藝術敎育獎
  • 2013年:重回「新展望」,北美館當代脈絡的開拓從那之後─伊通公園25週年慶[15]

聯展

  • 1985年:「國際陶藝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5年:「現代陶藝推廣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5年:「中華民國陶藝特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
  • 1985年:「中日藝術交流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5年:「國際陶藝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6年:「第一回國際陶瓷展」 日本美濃
  • 1986年:「新陶之生陶藝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6年:「第二屆現代雕塑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6年:「中民國第一屆陶藝雙年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
  • 1987年:「第45回國際陶瓷展」 義大利華恩札
  • 1987年:「新造型陶藝特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7年:「實驗藝術–行動與空間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8年:「媒體.環境.裝置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
  • 1988年:「香港88現代藝術展」 HK. Philippe Carriol Foundation
  • 1988年:「中華民國當代陶瓷展–比利時、西德巡迴展」 行政院文建會主辦
  • 1988年:「新展新望」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8年:「中華民國第二屆陶藝雙年展」國立歷史博物館
  • 1989年:「1989現代雕塑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9年:「中華民國現代陶藝邀請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
  • 1989年:「當代陶藝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
  • 1990年:「第三屆國際小型陶藝三年展」 南斯拉夫.Zagreb
  • 1990年:「藝緩–6/4藝展」 香港藝術中心
  • 1990年:「台灣現代陶藝.美國巡迴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
  • 1990年:「中華民國第三屆陶藝雙年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
  • 1992年:「現代陶藝國際邀請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
  • 1992年:「中國現代陶藝國際邀請展」 德國馬德堡文化史博物館
  • 1992年:「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一.陶藝研究」 台灣省立美術館
  • 1992年:「台灣現代美術雙年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3年:「World Clay Stomp ’93 世界和平大壁飾」 亞立桑那大學.美國
  • 1993年:「台灣美術新風貌」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3年:「中華民國第五屆陶藝雙年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
  • 1994年:「台灣現代陶藝展」 巴黎.中華新聞中心 文建會主辦
  • 1994年:「Global Art Project ‘94」 國際藝術交換計畫
  • 1994年:「國際陶瓷博覽會」 文建會
  • 1994年:「新域:台灣現代陶藝展」 美國北部巡迴展 紐約.台北畫廊.文建會主辦
  • 1995年:「火+土」 陶藝聯展.淡水藝文中心
  • 1995年:「現代雕塑五行之II:土–現代陶風」 玄門藝術中心.台北
  • 1995年:「第四回國際陶瓷展」 日本美濃
  • 1995年:「當下關注:台灣陶的新境」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5年:「台灣當代藝術展」 中澳交流澳洲巡迴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6年:「Waterhenge: Asia Edge」錄影藝術展 The Japan Foundation Forum, Tokyo, Japan
  • 1996年:「土的詮釋–台灣陶藝展」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台北 / 美國陶藝教育年會NCECA.紐約
  • 1996年:「Global Art Project ‘96」 國際藝術交換計畫
  • 1997年:「228美展–悲情昇華」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7年:「中國旅程」兩岸三地裝置展 香港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 1998年:「富邦藝術小餐車:天、地、人」 台北市
  • 1998年:「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16]

得獎

  • 1984年:現代陶藝推廣展佳作獎,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6年:新陶之生陶藝展佳作獎,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89年:現代雕塑展首獎,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1年: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得典藏獎,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3年:台北縣美展獲環境藝術組獎項,裝置於淡水河上
  • 1994年:台北市環境公共藝術展,優選
  • 1997年:清華大學動機工工館動力雕塑競圖,首獎
  • 1999年: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公共藝術競圖,優選
  • 2005年:金鯨獎,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
  • 2013年:視覺藝術策劃藝術敎育獎《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台新基金會
  • 2014年:第六屆悅日人獎,肯夢AVEDA
  • 2014年:燭光獎,台灣國際職業婦女協會台北市第一分會

行政經歷

  • 1995年至今:竹圍工作室 創辦人/藝術總監
  • 1995年至2000年:台北市現代藝術協進會 理事
  • 1996年至2001年:中美亞洲文化基金會 董事
  • 1998年:美國藝術村聯盟會員
  • 1999年:中華民國視覺聯盟 理事長/常務監事/理事
  • 1999年:中華民國藝術環境改造協會籌傋會 主任/常務理事/理事
  • 1999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實例」委託研究
  • 2000年:香港亞洲藝術網絡(Asian Arts Network)常務理事
  • 2000年:中華民國女性藝術協會常務 監事/理事
  • 2000年至2006年:台北市文化局公共藝術 審議委員
  • 2001年至2006年:台北市都發局 審議委員
  • 2002年至2006年:全球藝術村協會Res Artis 諮詢委員
  • 2003年至2004年:中華民國藝術環境改造協會 理事長
  • 2005年:亞洲藝動網絡Intra Asia Network 召集人
  • 2006年:亞洲藝術網絡Arts Network Asia 審理委員
  • 2007年:國際文化多元化組織INCD發展籌備小組成員
  • 2016年:城市文化交流會議 台北代表/計畫主持人[17]

參考資料

  1. 吳欣紜. . 中央通訊社. 2019-05-23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2. 麗虹, 蕭. . 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1993: 102. ISBN 957-8593-06-6.
  3. 麗虹, 蕭. . 臺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8: 27. ISBN 978-957-32-8316-4.
  4. 孫曉彤. . 竹圍工作室. 藝術收藏+設計. [201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5. . 高雄美術館. [2019-05-25].
  6. 徐, 文琴. . 台北市立美術館: 高寶. 1994. ISBN 957004442X.
  7. . 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8. 黃海鳴. .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9. 呂佩怡. (PDF).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9-05-25].
  10.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6).
  11. 呂佩怡. . 轉載自《藝術觀點ACT》第57期.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12. 陳韋臻. . 現代美術雙月刊.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13. 魏紜鈴. . 中央通訊社.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14. .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2019-05-25].
  15. . Peace (蕭麗虹個人網站).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16. . 非池中藝術網.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17. . 台北國際城市發展論壇.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