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錦秋中學(元朗)

裘錦秋中學(元朗)英語:,簡稱),是香港新界元朗區內一所全日制政府男女津貼中學,於1975年由邱德根先生創辦,前身為裘錦秋英文書院(元朗分校),於1994年遷往天水圍賞湖居旁。

裘錦秋中學(元朗)
地址
香港新界天水圍天湖路5號
其它名称Ju Ching Chu Secondary School(Yuen Long)
类型資助學校
隶属裘錦秋書院有限公司
创办日期1975年
学区元朗區
校長邱裘錦蘭太平紳士潘步釗博士
副校长溫穎思女士、吳偉力先生
教師人數73人
年级中一至中六
学生人数914人
語言中文為主
校园面积5,400平方米
校训自強不息
東、南、西、北
学校网址http://www.jccssyl.edu.hk/

校訓

裘錦秋中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語出《易經·乾卦》,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自然運行,穩健無間之賢人志士,要發憤自勵,不停不棄」。[1]

校史[2]

  • 1966年:本興學辦校、造福社會、作育英才之旨,於荃灣創辦裘錦秋英文書院。
  • 1975年及1977年:校董會分別在元朗、屯門再開辦兩所中學,即元朗裘錦秋英文書院及屯門裘錦秋英文書院。元朗分校位於安樂路元朗遠東發展大廈內,地下為入口及校務處,1和2樓為課室,美術室,3樓為教員室,圖書室,活動室及小食部。因應校舍細小限制,要分為上下午班上課。
  • 1982年:三所中學均轉為政府資助津貼中學。
  • 1990年:在上海開辦上海裘錦秋實驗學校。
  • 1994年9月:該校正式命名為裘錦秋中學(元朗)。

歷任校長

  1. 盧恩成校長(1975年-1982年)
  2. 陸汝川校長(1982年-1986年)
  3. 林沛德校長(1986年-2006年)
  4. 潘步釗校長(2006年9月-)

校舍[3]

該校校舍座落於天水圍嘉湖山莊賞湖居旁,鄰近天水圍公園天水圍運動場。校舍為一座1988年版本靈活式校舍,設課室30個、輔導教學室3個、科學特別室6個、電腦室4個;另有禮堂、圖書館、標準球場及有蓋雨天操場。

自1999年9月起,校方在禮堂、所有課室、圖書館及各特別室安裝冷氣設備,此外,為改善教學環境,各課室內均裝有「六機一幕」,即電腦投影機電視機高映機錄影機屏幕,為師生提供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校舍於2003年9月開始進行改善工程,經歷探土、圍板、打樁、灌漿等工序後,校舍新翼在2005年5月正式啟用。新教學大樓樓高七層,處於舊翼左側並與舊翼相連,各樓層採用開放式樓梯;新教學大樓外牆以灰白色為主調,配以淺紫;走廊外牆鋪上磁磚。新教學大樓除新建了7個標準「千禧課室」外,更新建各項簇新而先進的設施,其中包括可容納200多人的大型綜合演藝廳——「錦蘭堂」、語言學習中心、多媒體學習中心、天台球場及學生活動中心等。

社制

設有四個社別。分別為:

  • 東(East)-代表顏色為綠色。
  • 南(South)-代表顏色為紅色。
  • 西(West)-代表顏色為藍色。
  • 北(North)-代表顏色為黃色。

獎項

該校曾於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舉辦的「2017禁毒時裝設計比賽」中奪得冠軍。[4]

在港鐵公司「STEM 創未來」計劃中得最具創意計劃大獎。[5]

於美國紐約舉行的「世界青少年英才奧林匹克競賽」中以「智能安全嬰兒車」項目參賽,並獲得科學組銀獎。[6]

事件

有家長於2019年向《明報》表示有學生因沒有交功課和遲到而需拍攝認錯短片,短片後來在學校的集會上播放;此外,有家長表示學校成立了一個「品德培育精鋼部隊」,學生曾被該組織要求罰站和參與清潔。[7]根據《東方日報》的報導,有家長表示子女因沒有交功課而收到一封由「部隊總司令」發出,內含「品德培育精鋼部隊的部隊執行令」及要求參與「紀律聆訊會議」的信。[8]校方不認同該校老師拍攝和播放短片的行為,相關短片已被校方要求銷毀。校方表示拍攝短片一事涉及10名沒有交功課和遲到的中學五年級學生,當中有3段短片在同一級別的集會上播放;校方同時表示學生並沒有在短片內認錯,而是在短片內感謝父母和闡述改善方法等。[7]此外,校方表示該「品德培育精鋼部隊」已消失,該組織並非由校方設立而是由某一名教師自行設立。[8]

參考文獻

  1. . [201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5).
  2. . [201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5).
  3. . [201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東網. 2017-05-06.
  5. . 星島網). 2019-05-04.
  6. . 文匯報). 2019-06-26.
  7. . 明報新聞網. 2019-05-23.
  8. . 東網. 2019-05-23.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