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核心V

裝甲核心V(日语:,英语:)機戰傭兵系列睽違4年的第五款正宗續作。世界觀翻新。廣告標語是「」(能把一切燃燒殆盡的暴力)。是該系列首次有正體中文化。

裝甲核心V
    类型動作(ACT)
    平台XBOX360PlayStation 3
    开发商From Software
    发行商萬代南夢宮[1]
    总监高橋直之[2]
    制作人鍋島俊文[2]
    美术佐竹大輔、三木真宏
    音乐星野康太[3]
    系列機戰傭兵系列
    模式單人、雙人連線合作、多人(最多10人同場)連線對戰
    发行日
    • 日本:2012年1月26日[4]
    • 北美:2012年3月20日
    • 臺灣:2012年4月3日[1]

    玩法

    製作人鍋島俊文表示前作已試過把高速戰鬥推展到極限,地形幾乎失去意義,因此這次刻意另闢途徑[5],在多处做了变革。如機體尺寸由10公尺左右縮為7公尺好強化地形戰[5]、實彈武器比照現實軍武分成KE(運動能量彈)與CE(化學能)[5]、飛踢[5]、只能靠三角跳攀升[6]、威力巨大的超限武器[7]、關閉武器來節約能量並探索週遭的掃描模式[7]等眾多新要素。日本版說明書因此厚達60頁[8]

    連線

    本作中连线系统的设计增强,除了教学任务与机体测试外的出击都可以连线合作。玩家在线上可加入别人的队伍壮大声势,并通过耳麦互相交谈;而無隊友配合時則透過「傭兵」登錄機制配對。

    導入領地戰。领地依大地图被分成8个区块,不同領地即為不同舞台。领地战时防守方与侵攻方的出发地点固定。任务完成后可累积团队点数,消耗掉特定點數(越高階隊伍就需要越多)可以发动决战任务,打赢了可以拿到舞台进行客制化再上传给其他队伍挑战,自己也能撩下去支援。最多5vs5,但這時雙方其中一人將負責戰情通信[9]。成功退敌会增加领地评价,决定排名,该区第一名的队徽会出现在大家的大地图上;反过来说,持续被攻陷时耐久度会降低,降至0时得以领地为赌注开决战任务,赢了耐久度补满,输了就失去这块领地。棄之不顧會隨時間經過被沒收。

    官方也會於特定時段(多半挑假期)釋出讓線上中高階隊伍合力挑戰的額外任務[8],共五大種。另外,連線時購入的槍砲類武器可以選擇成長方向[8]。在在鼓勵玩家連線。

    官方伺服器已2014年關閉。

    向量圖層彩繪

    製作人鍋島坦承是受了Forza Motorsport 3影響[10]。這次能以向量圖堆疊完成複雜的機身彩繪。

    智慧型手機連動

    在日本,AndroidiOS都有對應名為「アーマード・コア V パーツライブラリー(機戰傭兵V零件函式庫)」的應用軟體[11]

    世界觀

    《装甲核心V》一反過往的高科技,這次的ARMORED CORE都是從地下挖掘出來後再修復的古物。故事任務由第0章-第9章,共10關,屬於大型任務,有補給站與中繼點。剩下83個指令任務則是後日談,屬於小型任務,約5~10分內可過關[12]

    游戏主人公为傭兵,在剛出道時被企業雇用對付反抗組織,但備受冷遇。一年後改接受反抗組織的雇用。游戏还有都市、企业、候鳥、蜜蜂巢(Bee Hive)、MoH(Men of Honor)和索迪亞克等势力。

    开发与发行

    From Software最早在2010年初公佈機戰傭兵系列將推出新作[13],當時的標誌是紅黃交織的印度數字5,簡稱AC5。但之後就了無音訊,只有持續地把舊作移植到掌上型遊樂器。直到時隔一年的2011年From Software才打破沉默,除了公佈海外經銷交給萬代南夢宮外,標誌也成了白色的羅馬數字V[14],甚至連網路宣傳轉播MIDNIGHT LIVE[15]最後都會讓三人擺出ACV三個字的姿勢。

    起因是From Software在2009年推出惡魔靈魂,當初曾因為背離潮流而不被看好,後來卻傳出口碑叫好叫座[16],從歐美紅回日本。跟From Software有業務往來的日本玩具巨擎萬代南夢宮因此表達了合作意願,可以提供資金與全球經銷-只要能做出全球都能賣的大作。

    From Software因此把即將完工的AC5收回去重作。大幅度補強了連線功能,時隔一年後完成的就是《機戰傭兵V》。但2011年先是發生311東日本大震災,接著又是PSN遇駭[17],最重要的連線實測只得延到下半年[6],再加上發布體驗版後修正用戶意見,最後遲至2012年才正式發售。

    英語版

    美版順利在ESRB爭取到T級(相當於輔導級)。但有若干內容因政治正確考量與日版有出入。要角RD在日版是年輕人,美版年長了許多。指令任務09、29、40、45、51、52、56、57、62、65、66、70、78的性別安排也有變化。中文版亦以此為準。

    參考

    1. KEN. . 巴哈姆特GNN. 2010-03-29 [201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2).
    2. . 4gamer. 2011-06-04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3. .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4. Anime News Network. September 18, 2011. Retrieved 2011-09-18
    5. takamura. . gigazine.net. 2011-08-25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4).
    6. takamura. . gigazine.net. 2011-07-28 [201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3).
    7. Leyvan. . 4gamer. 2012-01-26 [201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6).
    8. TAITAI. . 4gamer. 2012-01-25 [201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1).
    9. . [201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7).
    10. . [2012-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11. . [201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5).
    12. . FAMI通. 2010-03-29 [201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2).
    13. .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2).
    14. Sam. . gamer.com. 2011-02-08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4).
    15. . ファミ通.com. 2012-01-10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3).
    16. . IGN.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17. . 日本路透社. 2011-04-27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4).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