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龍
詹龍(1917年-1990年),臺灣嘉義市東區人,雕刻家,以雕刻石猴聞名,人稱「猴雕第一刀」、「龍師」,其作品影響嘉義雕刻潮流,成了嘉義市文化特色之一的桃城石猴。
詹龍 | |
---|---|
詹龍 | |
出生 | 1917年 日治臺灣嘉義廳嘉義西堡嘉義街南門圓環 |
逝世 | 1990年(72-73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嘉義市 |
国籍 | 中華民國 |
母校 | 嘉義市民族國小 |
职业 | 雕刻家 |
配偶 | 詹林蕊 |
儿女 | 長子詹哲雄、次子吳黃杰、女兒詹黃羅[1] |
生平
1917年,詹龍生於嘉義南門圓環的打石街(今嘉義市東區文昌街),詹龍排行老么,家中從事青草店[1][2]。祖父本姓黃[3]。他家境清寒,曾就讀嘉義市第二公學校(今嘉義市民族國小),小五時就因做童工而輟學[4]。在長年耳聞目染的環境下,他開始在家裡刻石以自娛,遂而被鄰居石匠師傅請去當幫手[1][2]。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詹龍被徵召到海南島充當軍伕。大戰結束後滯留在海南島的期間,他跟隨一位在汕頭建造寺廟龍柱的雕刻師學習雕龍柱,加深石雕創作的基礎。回到嘉義後,詹龍先上阿里山當採石工,並在當地開始對台灣獼猴有興趣,閒暇之間還雕刻獼猴的石雕。後來曾從事雕刻寺廟龍柱,之後回到嘉義打石街開設墓碑店,生意冷清。[1]
每逢墓碑生意清淡的季節,詹龍會雕刻神像、英雄、或寵物、走獸以自娛,被他的石刻神像和石猴吸引入門的顧客,逐漸多於忽忽闖進墓碑店訂貨的喪家。四十三歲時,他關閉墓碑店面,搬到嘉義市體育場旁的陋巷中租屋,以代雕親人雕像與透過民藝古董店銷售石猴、石佛維生。大約從1973年起,詹龍採用嘉義地區溪流的貝類化石做為石材,大部分石猴作品透過民藝店轉售海外,受日本人所喜,有「嘉義龍師,雕猴第一」之。[2]
日本觀光客偏愛並搶購詹龍的化石石猴,市場需求下,在1970年代臺灣,陳樹勳、郭秋松、郭慶堂等雕刻師也跟進雕刻石猴;至1980年代臺灣,有蔡芳澤、王丙木、薛文瑞、陳壬癸、辜銘傳、陳見成、黃欽銘等雕刻師;1990年代臺灣有林漢泉、張明欽等雕刻師陸續加入行列。[3]
詹龍還有「猴雕第一刀」、「龍師」稱號[3]。其石猴雖受歡迎,但多數利潤都被中間商賺取,到老都買不起房子的他遂自嘲:「一生刻猴三千件,骨董店賺錢開車買大樓,我到老也是『稅厝站』。」[1]。
詹龍家庭中有五人專業或業餘從事石雕創作[1]。他的妻子林蕊,在二戰時因戰火而失聰,只能與丈夫比手劃腳溝通,負責替他打亮磨平作品[5]。
1990年,詹龍因肺病病逝,生前他對自己猴雕作品的註解為:「我生於台灣嘉義,用八掌溪的石頭雕刻阿里山的台灣瀰猴,留給台灣子孫做紀念。」[1][2]
身後
詹龍去世後,妻子林蕊才學習雕刻,作品具非洲部落風格,曾多次舉辦展覽,頗受台灣北部藏家歡迎[5]。從詹龍以降的半世紀,詹龍家族、郭秋松家族與其他雕刻家繼續創作猴雕[6]。1998年,國父紀念館舉辦「桃城石猴特展」,展出二十四位雕刻家提供的七十件作品,所用石材都取自八掌溪特有的化石[3]。因為嘉義有許多石猴雕刻師,讓嘉義市被喚作「石猴故鄉」[7]。
詹龍女兒詹黃羅與丈夫黃欽銘依然靠著雕石維生,以養育三位子女,但收入微薄,是政府列冊補助的低收入戶。詹黃羅以三年時間完成父親雕像,卻因嘉義市政府撤銷石雕公園計畫,導致文化局未能把雕像安置在文化園區的允諾,讓詹龍雕像無處可落,最後由「嘉義市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理事長賴萬鎮與教育處長余坤龍的協助下,2010年,將詹龍雕像立於其母校民族國小。另外,透過民族國小校長許忠和牽線,詹龍生前好友何國文捐獻其僅有的一件詹龍猴雕作品「為母則強」,與詹黃羅雕作的「呵護」猴雕及詹龍雕像共同豎立。[4]
參考
- .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2015-09-24] (中文(台灣)).
- 蘇振明. . 石頭與猴子的邂逅. [2015-09-24] (中文(台灣)).
- 林青萍. . 《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 (台灣: 國立國父紀念館). 1998-11, (第2期) (中文(台灣)).
- 余雪蘭. . 《自由時報》. 2010-05-15 [2015-10-23] (中文(台灣)).
- 郭美懿. . 《蘋果日報》. 2012-02-26 [2015-10-23] (中文(台灣)).
- . 石頭與猴子的邂逅. [2015-09-24] (中文(台灣)).
- 薛如君、陳庭安. . 公視新聞網. 2015-03-23 [2015-10-23] (中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