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目
贴目是围棋规则之一。围棋的游戏规则形成先手。由于先手方行棋有优势,在终局计算的阶段需要给予后手的补贴,在数目法下即为贴目。英文由日语音译为 Komidashi 或 komi,但当代一般使用 compensation points 或 compensation 取代音译。在SGF记谱法记为 KM。
在数子法下,使用还子规则。与日韩数目法规则下发展出的贴目制有差异。
总览
当前的日韩围棋规则中,在互先赛制的多盘比赛中先手方 (黑棋) 需要给予后手方(白棋)的6.5目的补贴。 例如,即使黑棋四目获胜,但如果加上贴目,白棋也将获胜两目半。 平局在“半目”计算下,通常难以出现,对弈双方可以决出胜负。
历史沿革
在江户时代,围棋除了在剧院的表演场合,基本上没有贴目。当时,围棋棋手的数量很少,因此他们逐个进行了多次比赛(番棋),由此决定双方的交手棋份 。在一系列使用贴目的围棋比赛中,先手贴5目非常常见,这表明从那时起先手的优势就被认为处于这一贴目水平。
从大正时代起到昭和时代,棋手的人数增加了,并且随着挑战赛制成为围棋界的主流赛制,一局定胜负的必要性也应运而生。 因此,有人对贴目的必要性进行了辩论,但反对意见很强烈,说这会损害游戏的纯正性。 在本因坊头衔赛中,引入四目半贴目时许多棋士抵制, 加藤信的“ 贴目围棋不是围棋”一语被报纸《 每日新闻 》收录。 (加藤积极参与了本因坊头衔争夺,在1939年开始的第一届本因坊战中,与第一个实力制本因坊头衔获得者关山利一 进入最后决赛争夺。)
随着贴目制度的推出,围棋的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无贴目围棋中,黑棋以坚实着法来保持先手优势,而白棋着法较激烈。引入贴目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先手方(黑棋)需要进行更具侵略性的战斗,追求更高的子效才能取得领先,而后手方(白棋)则开始采取较为缓和的着法。随着头衔战数量的增加,贴目制围棋变得司空见惯,而无贴目围棋赛制仅被日本围棋升段赛使用。
尽管贴目制度始于1930年代,但是黑棋在四目半赛制中更具优势,因此在1964年,日本规则宣布变更为五目半[1] 。并非所有围棋赛都跟进了规则变化,如本因坊头衔战仍持续使用四目半贴目到1974年。此时,4目半被称为“小垃圾”,5目半被称为“大垃圾”。而且,在旧名人战(1975年以前的日本围棋名人战)中,贴目定为5目,如果是平局则白胜,但这种胜局较之正常的目数胜要减值。这一规定对第一期名人的决出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即便是贴5目半,黑棋的胜率仍然略高,因此韩国在2000年,中国在2001年更改了贴目。 同样在日本, 2002年,过去五年中黑棋的获胜率比过去五年中白棋高51.855%,并且为了与国际围棋比赛保持一致性,每个冠军比赛的贴目逐渐变为6目半。 [2] 例如在棋圣战中,过渡到采用6目半贴目的比赛是在2004年完成的,尽管差距很小[1]
此外,日本棋院在2003年 ,关西棋院在2004年 ,针对无贴目的大手合赛制改革已经完成。 所有的职业围棋选手都可以贴目进行比赛。
根据日本棋院从2002年到2007年收集的6目半的围棋比赛数据,在19,702局比赛中,黑胜率为50.59%,白胜率为49.41%,黑白胜率之差[3]小得多。
日本以外的贴目制度
中国,韩国和美国(美国围棋协会)最初将贴目设定为仅次于日本6目半的5目半,但现在它们都被修改为更高的贴目值。
- 根据台湾的应氏记点规则 ,日本7目半贴目对应8点(台灣多數比賽使用日本規則)。
- 韩国早于日本,在2000年第四届LG杯世界冠军赛中采用了六目半的规则。
- 在中国,在2001年版的《中国围棋规则》中,贴目是3 + 3/4子(七目半)。
- 在美国,现在采用七目半。
中国和台湾将贴目数从原来的六目半改为了七目半,因为中国的规则是根据自己的子数与地数之和(子空皆地)来确定赢或输,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黑白之间的差异是奇数[4]是因为六目半和五目半的眼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美国规则像日本规则一样,只计算目数,而贴目则是七目半[5]
其他
參考來源
- 松村政樹「コミ制度に関する一考察:妥当性の検証を通じてPDF」大阪商業大学。2019年2月4日閲覧。
- . 2002年10月 [2019-02-04].
- . 2008年1月5日 [2019-02-04].
- 盤面全体の点の総数が奇数(19路盤では19×19=361。9路盤や13路盤も奇数になる。)であることから、セキが生じたケースを除けば、両者の地は一方が偶数で一方が奇数となる。
- AGA Concise Rules of Go
- この場合コミの大きさは6目半を最大幅として調整され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