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
跳蚤,為屬於長翅目蚤下目(Siphonaptera)的完全變態類昆蟲[2]。是小型、無翅、善跳躍的外寄生性昆蟲,寄主包括哺乳類和鳥類。具刺吸式口器,以寄主血液為食;體型小,無翅,體堅硬,兩側扁平,觸角粗短。腹部寬大,共分9節。後腿發達、粗壯,善跳躍。會結繭。幼蟲無足呈圓柱形,取食成蟲排泄物為食,具咀嚼式口器。
蚤下目 化石时期:白堊紀–現代 [1] | |
---|---|
跳蚤的掃描電鏡照片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长翅目 Mecoptera |
下目: | 蚤下目 Siphonaptera |
科 | |
|
生活习性及生命周期
跳蚤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具有4个生命周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虫必须吸血才能进行繁殖。当雌虫进食而后产卵,跳蚤的生命周期就开始了。雌虫通常在宿主身上产卵,一次产20枚左右。这意味着卵很容易被宿主带到地上。因此,宿主休息和睡眠的地点通常是卵的栖息地和幼虫的发育地。卵的孵化需要2-12天。
幼虫破壳而出后,会进食一切有机物,例如昆虫的尸体,排泄物和植物。它们没有视觉,因而躲避在阴暗的地点,比如沙、缝隙、裂缝和床单里。如果有充足的食物,幼虫能够在1-2周内化蛹,编织一个丝状的茧。又在1-2周之后,成虫发育完全,可以从茧中出现。然而,它们可能继续休息,直到它们通过一些信号知道宿主来了。这些信号包括:震动(包括声音),体热,和二氧化碳。跳蚤在幼虫和茧的生长阶段可以持续整个冬季。
当跳蚤达到成熟阶段,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血源,而后进行繁殖。成虫在出茧后只有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寻找食物。过后它们可以不进食2-3年。跳蚤群呈均匀分布,大约有50%的卵,35%的幼虫,10%的茧和5%的成虫。它们的生命可以短到只有一年,也可以多到几年。雌虫一生可以产卵5000枚或者更多,具备非凡的繁殖能力。
欧洲兔蚤,一种宿主为雌兔的跳蚤,能够探测到兔子血液中的皮质醇、皮质脂酮和荷尔蒙。由此判断她是否要开始产仔。这也触发了跳蚤的性成熟,它们因而开始产卵。一旦小兔子出生,跳蚤就跑到小兔子身上,然后开始进食、交配并且产卵。12天之后,成虫又跑回母兔身上[3]。
如果找不到血源,新出茧的成年跳蚤只能活一周左右。但是,完全发育的成年跳蚤即使几个月不进食也能存活。
跳蚤生活的理想温度是21°到30°,理想湿度为70%。
常見種類
台灣的跳蚤種類
據Lien and Fan(1971),台灣的跳蚤歷經多位日籍及美籍人士之調查研究共有14屬21種。然而,至Chung and Hsu(1999)在鞍馬山的寬吻鼠耳蝠(Myotis latirostris)採到蝠蚤屬的新種名為鞍馬蝠蚤(Ischuopsyllus anmashanensis)為止,目前有紀錄之台灣蚤類共有7科23屬34種。台灣的跳蚤中以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lidae)的種類最多,共13種,大多是在高山鼠類體上採得,且一種老鼠身體上常不只一種跳蚤。角葉蚤科(Ceratophyllidae)為另一大科,台灣有6種。蝠蚤科(Ischnopsyllidae)寄生於蝙蝠體上,對宿主動物的專一性強,台灣有3種,鞍馬蝠蚤係依據採到的1隻雄蚤發表新種,另2種寄生於平地蝙蝠的蝠蚤則僅採到雌蚤,且為世界分佈種;台灣約有22種蝙蝠,推測應可在高山蝙蝠身上採到更多的種類。台灣的陸生哺乳類有61種,僅約三分之一的種類有跳蚤的記錄;而台灣約有450種鳥類,但迄今台灣的野鳥尚無跳蚤寄生的記錄(Maa and Kuo 1965),在國外有很多海鳥(seabird)及燕雀類(passerines)有跳蚤寄生。因此,咸信台灣的蚤目分類研究仍有發展前景,尤其幼期分類仍為一片空白。
蚤類族群之季節消長
有關台灣蚤類的季節消長,僅Murrell and Cates(1970)及徐等(1993)發表過正式的科學性報告,且都集中於台北市。Murrell and Cates(1970年|1970)指出台北市松山機場的老鼠體上鼠蚤族群高峰出現於秋冬季,二月份最多,主要為印度客蚤,一至七月份時未於鼠體身上發現鼠蚤,這與貓蚤情形不同,台北市全年均能發現貓蚤族群。Philips(1966)亦發現台灣的鼠蚤於高海拔山區的老鼠以冬天最多。徐等(1993)指出在台北市之82%野貓和60.28%野狗感染貓蚤,而貓、狗之平均蚤數分別為17.38及8.77,其嚴重程度超過其他國家地區,如南加州野貓的貓蚤指數為9.7,另外南加州及澳洲野貓之貓蚤感染率分別為46%及38%(Osbrink and Rust 1985; Wilson-Hanson and Prescott 1982)。1991年台北市的貓蚤族群數量呈現兩個高峰,最高時為五月份,另一小峰為12月份,五月份時平均每隻野貓及野狗身上分別約有45及20隻貓蚤,此時害蟲防治業者所處理的防治跳蚤案例數也達全年最高峰,作為預測貓蚤危害人類的指數來說,貓蚤指數較感染百分率指數為宜。由於貓蚤能傳播瓜實絛蟲(Dipylidium caninum)給犬貓,故由其感染率亦可看出貓蚤之嚴重程度,莫(1996)指出1956年台灣成犬之感染瓜實絛蟲的比率為46.5%,1996年為52.8%,台灣成貓的感染率為32.7%。瓜實絛蟲為台灣犬貓感染率最高的絛蟲,亦是所有貓狗內寄生蟲種類中感染率前三名。絛蟲雖不似血心絲蟲對於犬有致死性的影響,然而絛蟲也會感染人體,在人類的公共衛生上造成問題。
貓蚤之發育與生殖
貓蚤雖然為世界分布種且具醫學重要性,然而卻一直不明瞭其生殖行為,這是因為貓蚤成蟲為永久寄生型昆蟲,其交配行為發生於貓狗身上,而當研究人員要觀察貓蚤時,一定會將毛撥開,如此就易驚擾貓蚤而中斷其交配,故尚未有人觀察紀錄過貓蚤之完整交配行為。
在四月份期間,貓蚤從卵至羽化為成蟲的時間大約需要3星期,故1個月後也就是5月份,不論是貓或狗之貓蚤指數均達高峰。徐(2000)指出貓蚤幼蟲如只取食成蚤吸血後所排出的之血便,幼蟲的羽化率並不高,若於食物中添加無法孵化的蚤卵便可明顯的提高羽化率,可見在自然界中,不僅處女雌蚤會產無效卵(Zakson-Aiken et. al. 1996),已經交配的雌貓蚤產無效卵也並不是一種演化上的缺失,而是充當幼蟲的食物(trophical eggs)用以補血液在某些營養上的不足。
Hsu and Wu (2000b)發現貓蚤的交配行為與其他蚤類不同,其交配時間從數分鐘至2.5小時,且雄蚤一定要先吸血後才能與雌蚤交配。
Dean and Meola (1997)指出雄貓蚤在吸血前,其副睪是呈阻塞的,唯有在吸血後副睪表皮細胞才會呈扁平狀,如此才能輸出睪丸中之精子。
Hsu and Wu (2000b)指出在進行交配時,雄蚤以其前二對足的爪抓住雌蚤的後二對足,這是在蚤類的交配行為中首次發現的現象。雄貓蚤在剛交配時會從觸角窩中伸出觸角接觸雌蚤的腹部,此現象與其他蚤類相同,但是當雄貓蚤之陰莖插入雌蚤後,觸角即刻縮回觸角窩中,此與其他蚤類的交配行為有所不同。
雄蚤的陰莖末端有一類似溝渠的構造,由於雌蚤為多次交配,故在陰莖上發現此構造,可做以下懷疑,雄蟲在交配時除藉由陰莖將精子輸入受精囊外,並可能會將前一位交配者的精子移除。
图库
- 人背上的跳蚤條痕
- 鼠蚤幼蟲
- 幼蟲
- 羅伯特·虎克在《顯微術》中跳蚤的素描
- Buonanni Philippo (1638-1725), 1681
- 《Searching for Fleas》, 克雷斯皮·朱瑟貝, 1709
参考文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跳蚤 |
维基物种中的分类信息:跳蚤 |
- Hoell, H.V., Doyen, J.T. & Purcell, A.H.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20. ISBN 0-19-510033-6.
- Erik Tihelka, Mattia Giacomelli, Di-Ying Huang, Davide Pisani, Philip C.J. Donoghue & Chen-Yang Cai. . Palaeoentomology. 2020, 3 (6): 641-653. doi:10.11646/palaeoentomology.3.6.16.
- 方国荣编著. . 北京:台海出版社 ,. 2013年7月: 41. ISBN 978-7-5168-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