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 (修辭)

擬人,屬修辭的一種,主要是將抽象無生命的事物以具體事例代替。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它原來的性質。 轉化可以將物擬人、將人擬物,或以此物擬彼物以及化抽象為具體──此一類別又稱移情。 通感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隐喻。指利用心理感受间的交叉联系使文学形象具有更为强烈、鲜明的情感色彩或情绪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方法。其所利用的感官联系,是一种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高级感知能力。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的手段,通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作品当中。

擬人化

將無生命的物品賦予具體的行為,使其人性化,是為擬人[1]。把自然界的萬物當成人一樣,將它們人格化,使它們似乎是有了生命似的,可以有情感、能思考、能行動、會說話,這就是「擬人法」。使用「擬人法」不只讓萬物變得像人類一般,主要藉由這種修辭法讓文章變得更有趣味,同時讓人覺得更有親切感。 一般來說這種修辭法比較適合運用在記敘文、抒情文以及童詩或是寓言方式的文章,但比較不適合用在論說文等需要議論、說明的文章中。

擬物化

將有生命的人物轉變為虛構的狀態,或是將此物擬彼物,使其物性化,稱為擬物。

  • 以物擬物:把一種事物想成是另一種事物,尋找兩種事物中的共通性,使兩者結合,並產生奇異又生動的聯想。
  • 以人擬物:將人的外表模樣、神態、姿態等,藉著其他事物的比擬使其更有趣味性。

参考链接

  1.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擬人法 於2011 年3 月21 日查閱

内部链接

  • 修辭手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