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起义

1937年,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与驻扎在华北中国军队发生了交火。7月29日,驻守在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的通州保安队不堪日军驱使,并且受到日军轰炸惩罚,决心改弦易帜,为表明决心,开始对通州当时的日本居留当地的日本军队和侨民进行袭击。在起义过程中,成功杀死235名日本侨民官兵浪人。然而,当时进行反正起义的通州保安队没有得到华北的29军宋哲元部的配合,因此起义没有达到原先目的。

通州起义过后,日军为了报复,将潞河中学校门炸毁。
1937年7月28日,通州起義在中倉倉墻遺址留下的彈痕。

通州起义,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原属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下属的通州保安队一起伪军反正事件。

1937年7月29日凌晨4时,通州保安队由于受到日军轰炸,进行了起义。起义军第二路起义部队从东、南、西北方向向日军位于西仓的阵地推进,双方激战6小时以上,保安队牺牲200多人后仍然未攻克。后来日军均匀内的汽车、汽油被击中起火爆炸[1]。30日,驻丰台南苑的日本军杀入,在西仓杀害通州百姓700余人;1980年代在工厂施工中,发现以8号铁丝用铅丝穿入每10人锁骨进行活埋的遗迹[2][3]

居留民:从1931年九一八事件开始,日本有意识的开始进行向中国进行移民活动,意图霸占中国土地,同时解决兵源不足的情况。这些日本居留民拥有武器,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成为日本侵华的后备军。(详见日本国策移民)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它是日本在中国河北省成立的傀儡政權之一,1935年11月25日由殷汝耕等人所成立,最早為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以通州為政府所在地。目的在于巩固日本统治,扩大日本对华侵略。

经过与主要事件经纬

起因:1937年7月27日,日军向驻扎在通州。附近的中国部队29军发动进攻,并进行狂轰烂炸。然而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日军飞机因分不清冀察和冀东的分界线,猛烈轰炸了的原属于冀东防共政府的宝通寺军营下辖的冀东保安队,导致数人死亡。这些投靠日本的伪军原先就对日本给予的待遇不满,这次事件更是火上浇油,成为通州起义的触发点。接到误诈的报告后,细木特务机关长主动向冀东政府长官殷汝耕致歉,并慰问死难家属,并承诺会善后处理。在此之前,张庆余等保安队领导人已于1935年12月与29军长宋哲元联系,决心改弦易帜,不再接受日军和亲日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领导,而投奔当时驻扎在附近的中国军队。

过程:日军于7月7日于北平附近发动卢沟桥事件之后,为了鼓舞士气,反击日军。南京电台开始宣传“卢沟桥上29军大败日军,中国军队已经陆续收复丰台廊坊等地。国民政府将会继续向华北派遣军队,将日本军队逐出华北。”听信南京电台的原冀东防共政府士兵决定起义反抗日本的野蛮统治。并羁押投敌的冀东防共政府长官殷汝耕。在作出决定后,于7月29日对该地的日军守备队和特务机关发动攻击。当时,日军为了进攻华北而从通州调走了绝大多数兵力,留守后方的通州兵力薄弱。张庆馀、张研田率领的两支保安部队看淮时机,开始对日本后方空虚的通州进行袭击。并成功俘虏了长官殷汝耕(后来在保安队撤退时逃跑)。日本方面因为守备薄弱,决心撤退,最后数百余日本军队和武装民兵被歼灭。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官方编造谎言称被歼灭当中的有大量手无寸铁的日本侨民,实际上均为日本的武装移民和民兵,并宣传中国军队残暴,并随即在华北展开大规模报复的军事行动。张庆余所辖的部队最终因缺乏补给被日军击败。

影响与结局

这次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却导致日本扶植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威信受創。由于通州保安队没有得到华北的29军宋哲元部的配合,因此沒有能夠改变华北战局。通州事件之後,日本要求冀东政府与其一起验尸,日本方向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强行勒索了120万日元。

  1. 张建军主编,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6 第2卷,南京出版社,2016.07,第140页
  2. 周良,谷建华著,漂来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10,第69-72页
  3.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委员会编,通州文物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第29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