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简称通缩,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減少,但也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續下跌的經濟現象,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概念。當通货膨胀率低於0,而成為负數時,為通货紧缩,例如近年的日本[1]。通货膨胀会使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会使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上升。通货紧缩時,相同数量的货币可以使人们购买更多的商品,但也會使無急迫需求與耐久財的消費延後,期待之後的更低價格,造成消費支出收縮,影響商號與企業的營收,並反過來造成消費力持續下降,形成惡性循環、經濟衰退。

日本商店降價的行為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反通货膨胀為不同概念。

20世紀前期的美國經濟學欧文·费雪首次提出「债务沉积-通货紧缩链」,即债务型通货紧缩,成功地指出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银行货币供应不足,造成了企业债务沉积,进而造成全社会的通货紧缩与经济危机。

通貨緊縮是指當市場上的貨幣減少,货币購買能力上升,于是人们傾向于持有货币而非投资或消费,这导致物价下跌。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导致失業率升高與經濟衰退[2]

量化宽松是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以缓和通货紧缩。

参考文献

  1. 最寬鬆時代:日本經濟,甩不去通貨緊縮的陰霾
  2. 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影响 中国经济网 2014-06-0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