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肃
家世和早期仕途
郑肃生年不详,祖源不详,仅知家族出自荥阳,其世系未被《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其他郑姓宰相一同列入。[1]祖郑烈,父郑阅,世代儒家。[2]郑肃苦心力学。元和三年,擢进士第,又因书判成绩拔萃,历任节度使府僚佐。[3]
唐文宗年间
唐文宗太和(827年—835年)初,入朝为尚书郎。六年(832年),转太常少卿。他能读古文,擅长经学,博士们对《左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仪注有疑议时,皆由郑肃决断。[3]
当时文宗宠爱长子鲁王李永,择名儒为其府属官,用户部侍郎庾敬休兼鲁王傅,户部郎中李践方兼鲁王司马,以郑肃守太常卿本官兼鲁王长史。[4][5]郑肃从此知名。次年李永被立为皇太子,郑肃加给事中。八年(834年),因文宗近臣李仲言有前科,他与同僚高铢、韩佽、谏议大夫郭承嘏、中书舍人权璩等反对其被提拔为翰林侍讲学士,不果。[6][7][8][9]九年(835年),改刑部侍郎,不久改尚书右丞,权判吏部西铨事。[3]
开成元年(836年),出为陕虢都防御观察使、[10]兼御史大夫。二年(837年)九月,召拜吏部侍郎。文宗因他曾事太子,言论典正,令兼太子宾客,为太子授经。后因文宗宠妃杨贤妃弹劾,太子开始失宠,文宗考虑废太子。郑肃趁受召见之机,意图为太子辩护,深切陈说邦国大本、君臣父子之义,文宗感谢他。但在次年(838年)太子近乎被废并于十月死去后,[11]四年(839年)闰正月,[10]郑肃被遣出长安,为检校礼部尚书,兼河中尹、河中节度、晋绛观察等使。[3]这年,中书侍郎、集贤大学士李德裕奏称郑肃有好子弟不敢科举。[12][13]郑肃平时与李德裕交好,曾共同处理黠戛斯、回鹘等问题。[14][15][16]
唐武宗年间
五年(840年)文宗崩,弟唐武宗继位,[11]念故太子李永无罪,将当初陷害李永的人尽行杀害。朝议称郑肃忠正有大臣之节,武宗召回郑肃,拜太常卿。累迁为户部、兵部尚书。又迁山南东道节度使。[2]会昌五年(845年)七月,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17][18]加中书、门下二侍郎,监修国史。[3]
唐宣宗年间
六年(846年)三月,武宗崩,叔唐宣宗继位。宣宗不悦时为首相的李德裕专权,四月,罢李德裕宰相职,将其遣出长安。九月,郑肃因与李德裕交好,也被罢相,[3][18]仍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17][19]卒,赠司空,谥文简。卒年于史无载。[2]李商隐文集《樊南文集补编》有《为荥阳公上荆南郑相公状》三篇。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认为郑肃担任荆南节度使直至大中三年(849年),其任期或系因去世而告终。
注释及参考文献
- 《新唐书》卷七十五
-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
-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
-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五
- 《新唐书》卷八十二
-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
-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
-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九
- 《旧唐书》卷一十七下
-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
- 《旧唐书》卷一十八下
- 《新唐书》卷四十四
- 《与黠戛斯可汗书》
- 《论回鹘事宜状》
- 《进所撰黠戛斯书状》
-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
- 《新唐书》卷八
- 《旧唐书》本传作复河中节度使。此从《资治通鉴》《新唐书》。
- 《唐殇子郑行者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