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郡

酒泉郡中国名。

建置沿革

原是匈奴休屠王渾邪王統領之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漢軍擊敗匈奴後在此地置郡[1],是河西四郡中最早設立的一郡。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2]元鼎六年(前111年)釐酒泉郡置敦煌郡張掖郡[3]。治所在祿福縣(縣治在今酒泉市肅州區),屬涼州刺史部成帝時領九縣:祿福、表是、樂涫、天䧇、玉門、會水、池頭、綏彌、乾齊。新莽時改酒泉郡為輔平郡更始帝時復舊。東漢省天䧇縣,新置延壽縣,又改表是為表氏、池頭為沙頭、綏彌為安彌[4]

西晉時改祿福縣為福祿縣。至此,酒泉郡領有福祿、會水、安彌、騂馬、樂涫、表氏、延壽、玉門、沙頭九縣。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年),沙頭縣改屬晉昌郡。後又析置玉石縣涼寧縣[5]

前涼張駿時,表是、樂涫二縣改屬建康郡建興二十一年,改玉石縣為金澤縣。建興四十七年(359年),封宋混為酒泉侯,改酒泉郡為酒泉國,建興四十九年(361年)國除為郡[6]。至此,酒泉郡領有福祿、會水、安彌、騂馬、延壽、玉門、金澤、涼寧八縣。前涼滅亡後,酒泉郡相繼為前秦(376年—386年)、後涼(386年—397年)、北涼(397年—401年)、西涼(401年—420年)、北涼(420年—440年)所有。北涼前期,分酒泉郡涼寧等縣置涼寧郡西涼曾建都福祿。北涼玄始九年(420年),酒泉郡劃入沙州

北涼承和八年(440年),酒泉郡降於北魏,郡廢,改置酒泉軍,屬敦煌鎮北魏孝明帝孝昌中(525年—527年),復置酒泉郡,屬瓜州[7]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酒泉郡,領縣直屬甘州[8]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肅州酒泉郡,領酒泉、福祿二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肅州[9]

長官

酒泉太守(前121年—9年)

酒泉太守(23年—359年)

酒泉國相(359年—361年)

酒泉太守(361年—440年)

酒泉太守(742年—758年)

國主

  • 酒泉侯宋混,359年—361年在位,361年族滅國除。[6]

注釋及徵引文獻

  1. 漢書》武帝紀
  2. 《漢書》地理志應劭
  3. 《漢書》武帝紀
  4. 後漢書》郡國志:安彌,故曰綏彌。
  5. 《晉書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6. 《資治通鑑 卷一百〇一 晉紀二十三》
  7.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8. 《隋書 卷二十九 志第二十四》
  9.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10. 《漢書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11. 《後漢書 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
  12. 《後漢書 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
  13. 《後漢書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14. 《後漢書 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15. 《後漢書 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16. 《後漢書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17. 《後漢書 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18. 《後漢書 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19. 《後漢書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20. 《三國志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引皇甫謐《列女傳》
  21. 《三國志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22. 《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引《文章敘錄》
  23. 《晉書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24. 《晉書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25. 《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
  26. 《晉書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27. 《晉書 卷一百二十二 載記第二十二》
  28. 《資治通鑑 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29. 《晉書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30. 《資治通鑑 卷一一九 宋紀一》
  31. 《資治通鑑 卷一二三 宋紀五》
  32. 岑參《贈酒泉韓太守》
  33. 《唐右神武将军史继先墓志》

參考書目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